新闻通讯员 白红丽
近日,国铁集团在北京组织召开2025年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会上传来消息:中铁大桥局和中铁大桥院组建的“高速铁路桥梁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团队”获评铁路技术创新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受到现场表彰并被授予荣誉证书和火车头奖杯。
荣誉证书和火车头奖杯
本次铁路技术创新劳动竞赛按照国铁集团党组关于构建“现代化铁路科技创新体系”战略部署要求,以“创新驱动、技术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铁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竞赛以“创新驱动、技术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经多轮评审从数百个集体中遴选出15支先进团队。
创新成果覆盖全体系
“高速铁路桥梁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团队”是中铁大桥局、大桥院响应交通强国、智能高铁2.0等国家重大战略,依托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成立。创新团队聚焦高速铁路桥梁建造前沿,持续创新研发,形成了覆盖软件、装备、工法、安全等多方位的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体系:
数字孪生管理平台
在智能算法攻克与核心软件自研方面,团队成绩显著。他们研发了桥梁建造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管理平台,实现了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实时感知和管控;还研发了针对大跨桥梁的“桥通”“领绘”“SANS”等设计和分析软件,解决了桥梁设计软件“卡脖子”问题,实现国产化替代。
针对关键难题,团队在智能施工技术研发上不断突破。首创新型自浮式钢平台施工工法,实现复杂海洋环境下万吨级钢平台智能精准定位;研发亚毫米级桥梁虚拟拼装技术,为替代“实体拼装”奠定基础;创新高铁下穿既有线数字孪生工法,首次实现高铁桥梁运营状态“托梁换柱”。
在智能监测系统建立方面,团队实现了以智促安。自研无人机飞控系统,研发桥梁安全诊断评估与区域精准探伤技术、北斗高精度实时融合监测技术,实现施工现场、桥梁结构智能巡检预警;建立水上施工平台沉降、冲刷、水文气象以及船舶防碰撞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智能感知、阈值超限判断、风险实时监测、智能分析,消除安全隐患。
智能架梁吊机
此外,团队还致力于研制核心装备,推动智能化升级。打造了千米级重载智能化缆索吊机、水下履带式智能取土机器人、智能塔吊、智能架梁吊机等施工装备,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研制的一系列检测机器人,大幅提升了检测评估的智能化水平和预警效率。
目前,该团队的创新成果已在甬舟铁路、常泰长江大桥、新建成渝中线、渝万铁路、马鞍山公铁大桥、沪渝蓉高铁崇启长江大桥等多个重大项目中成功应用,不仅推动了桥梁工程智能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完善,更为桥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例“托梁换柱”彰显技术突破
团队创新成果中最具挑战性和代表性的应用之一,便是2024年12月成功实施的成渝中线重庆枢纽井口双线特大桥下穿沪蓉铁路线“托梁换柱”工程。该工程由桥科院技术团队负责核心施工监测,是全国铁路建设领域的首例。
成渝中线井口双线特大桥
成渝中线重庆枢纽1标井口双线特大桥下穿沪蓉线新井口嘉陵江特大桥,两线交叉角度约为13度,交叉长度115米,必经位置已被23号墩、24号墩占用。为给成渝中线的穿行提供空间,项目采用“托梁换柱”工艺工法,即托起新井口嘉陵江特大桥原有的T梁,采用两个新建门式墩托换大桥的23号墩、24号墩。此项工作复杂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在全国铁路建设领域尚属首例。
本项目施工天窗期为31.5小时,共分为T梁顶升施工、T梁原支座拆除、墩帽切割等9个施工步骤。桥科院技术团队结合“大桥云”数智平台,研发了托换梁大天窗实时监控系统和营业线施工管理系统,针对“托梁换柱”进度、顶升同步性、支架应力、T梁应力位移、钢连梁姿态等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全过程动态监测预警和同步精准控制,最大限度提升施工管理效能,有效保障施工安全。
成渝中线井口双线特大桥项目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和沙坪坝区接壤处,建成后将与多条铁路线路连通,进一步推动完善成渝地区路网结构,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项目建设中,桥科院技术团队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保证了托梁换柱的顺利进行,为国内后续同类型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