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这个团队开具了50余项“抗震处方”
2025-08-13 09:20:00 来源:长江设计集团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建设中,地震安全性评价作为保障重大工程抗灾韧性的核心科技屏障,正以其独特的技术含量与严谨态度,默默书写着对未来的承诺。这是一项涉及地震地质学、地震学、工程地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工作,通过区域、近场、场地等多尺度分析,系统量化未来地震对特定场地的潜在威胁,为每一寸土地开具“抗震处方”。

长江设计集团三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团队基于地震动参数精细化分析,累计完成50余项涵盖建筑、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各类工程结构提供差异化抗震技术解决方案。

新质技术,勘探未来之基

断裂活动性调查,作为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关键一环,不仅考验着从业人员的体能与意志,更是技术实力的直接体现。尽管空天技术已经为断裂调查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为精确测量断裂带特征要素,团队成员们常常需要钻冲沟、攀陡崖,清理断裂带上覆盖物。只为近距离观察典型构造剖面。

在开展西藏某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野外地质调查时,断裂带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成员们背着铁镐,徒步数里路,先除去厚厚的杂草灌木,再用地质锤和手铲一点点刮走附着的松散土粒,拍照,画图,测量,这毫米级的“大地解剖”,是体力的突破,更是对地球奥秘最直接的敬畏与探索,也体现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技术含量。

精益求精,开具“抗震处方”

原始数据的采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成员们通过构建复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通过无数次验算与调试,为抗震设计提供不同重现期的地震动参数。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经验,更需在不断试错中找寻安全与经济的平衡点。设防标准过高,将导致建设成本陡增;标准过低,则可能埋下灾难的隐患。

在武汉某超高超限大楼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中,团队成员与设计方经过数十次讨论、论证,在反复修改、演算模拟后,最终确定了合适的设防参数,既保证了大楼的安全稳定,又合理控制了成本,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每一份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背后是千百次的验算和无数次的打磨修改,是坚守,也是精益求精。

千钧之责,铸就抗震安全防线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是抗震工程的第一道科学防线。这本凝结着地震数据、地质勘探数据、地震动参数分析和场地响应模拟的数百页报告,将直接决定工程结构的抗震命运。因此,三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团队始终以“参数零误差、结论无争议”为准则,在断层活动性鉴定中采用碳十四测年、光释光测年与探槽解剖双验证,在地震动衰减模型选择上坚持区域特性校正,在土层反应分析时执行三次以上参数敏感性测试。

面对某项目专家评审会上动辄上百条的技术质询,团队成员以原始波速测试曲线、钻孔岩芯样本和计算过程溯源作为回应底气。曾为某超高层建筑项目,团队连续72小时重新验算不同概率水准下的基岩加速度时程;为某跨断层高速桥梁工程,补充开展微震观测以获取断层活动性直接证据。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使得每份报告最终呈现的设防参数都能经得起“放大镜式”审查。

经过千锤百炼积累的经验,已为50余项重大工程提供了差异化的抗震解决方案:从水电站厂址的基岩地震动确定,到引水隧洞穿越活动断层的错动量评估,再到超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组合系数优化。当依据团队提供的参数进行抗震验算时,这不仅仅是一组数字,更是经过了多项验证的安全通行证。

“大地解码者”,守护生命之光

当水库大坝气势磅礴、特大桥巍峨雄壮、高楼大厦炫丽多彩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不应忘记那些执着求证的“大地解码者”。三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团队用科学之尺丈量“地球脉搏”,为每一寸土地开具精准的“抗震处方”。这份严谨与执着,正是地震安全性评价从业者们用智慧与汗水在践行安全承诺,也是对生命最好的守护。未来,地震安全性评价团队将继续前行,为构建更加安全、韧性的社会贡献力量。


发布单位:三峡院

作者:王中航 叶浩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