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钱程 芦昊 袁梦琪
近日,由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承建的珠肇高铁220kV后荷甲乙线、220kV高荷甲乙线及110kV高富/高丽线三条线路顺利合闸送电,标志着制约珠肇高铁施工的电力“瓶颈”全面打通。
迁改完成
此次迁改的220kV后荷甲乙线、220kV高荷甲乙线及110kV高富/高丽线三线是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高明至肇庆东段的关键配套工程,共新建塔基21座、电缆沟600米,构建起安全可靠的电力传输新通道。
项目进场后,组建了由项目负责人牵头的专项迁改攻坚小组,面对迁改时间短、任务重、施工技术难度大等困难,采用“分线攻坚、精准施策”的核心策略,高效推进迁改作业,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使用风镐与水磨钻组合工艺,完成单回架空线路、双回架空线路架设任务,精准拆除各类旧杆塔20余基,为工程整体竣工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该工程应用无人机攻克复杂地形起伏大、岩石易风化等技术难题,打通制约珠肇铁路建设的“卡脖子”难点,确保施工有序推进。
施工过程中,项目人员手持无人机操作器实现“精准放线”,建立了“飞——牵——张”一体化作业模式,突破创新升级。相较传统跨越架、动力伞等繁复手段,仅需一架无人机携带轻质高强引导绳即可完成500m以上档距快速布放,后续级联导引绳、地线、导线一次成缆,将功能集成度从“地面多点”压缩为“空中单点”,作业时间由数天缩短至小时级,人力成本降低40%以上。在技术创新上,采用无刷直流电机+碳纤维绞盘作为张力执行单元,通过RTK-GPS闭环控制实现“张力——速度——轨迹”三环联动,7级侧风下导线摆动量控制在±0.5m以内,整机快拆式三模块结构支持5分钟现场更换,备品备件减少60%,运输体积缩减50%。
“通过‘机器代人’的新工法,有效解决了复杂地形下的放线难题——既显著降低了作业风险,又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时间和工费。”项目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深化新质生产力应用,持续拓展无人机在迁改作业全场景、全要素的应用,成为公司电力施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注入强劲动力。”此次停电施工窗口正值南网迎峰度夏关键期,用电负荷攀升至峰值,供电系统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输电线路原则上不允许停电检修。而220kV高荷甲乙线与110kV高富/高丽线三线同步停电作业难度极大,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宽。项目部经多方反复沟通协调、实地勘察论证,严格落实保供电与转供电措施,全力保障停电期间群众生活与企业生产用电需求。通过精准优化施工方案,原有停电计划被压缩5天,最终提前圆满完成迁改任务。
施工现场
连接珠海、江门、佛山、肇庆四市,主线接入规划的珠三角枢纽机场。这条高铁将实现珠江东西两岸与西南地区的快速联通,对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促进珠江东西两岸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项目建成后,将串联江门站与珠三角枢纽机场,实现轨道与航空的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江门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