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新闻记者 李晓琴
9月22日,在武汉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余家头站施工现场,起重机吊臂舒展,将钢筋物料精准送达作业面;深基坑内,数十名工友正在进行钢筋绑扎,身着蓝色工装的李世龙穿梭其间,时而俯身查看,时而驻足询问,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
李世龙在项目工地
这位有着17年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带着建设贵广铁路时深山攻坚的坚韧不拔、苏州地铁屡创佳绩的成熟经验与江阴长江隧道技术突破的硬核实力,被中铁十四局委以重任,作为项目掌舵者,正在全力攻坚国内最大直径单洞双线地铁隧道。
“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是他的信念,更是他的写实。
十七载踏遍山河
练就精管善治“多面手”
从初出茅庐的技术新人到独当一面的项目管理者,李世龙的本领,全在一个个项目里 “炼” 就。
2007年,李世龙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中铁十四局,进入成都地铁建设,成为一名技术员。不到两年就从“相对的安逸”转变成了“绝对的艰苦”,他被调到广西参建贵广高铁。“深山里,没路、没电、没手机信号,翻山越岭住帐篷。”李世龙回忆说,可就是这段日子,他把书本知识揉进工地实践,一步步夯实技术根基,摸清了工程里的“门道”,也铸就了他不服输的韧劲。
此后李世龙的脚步越走越远、项目履历不断丰富,在扬州、苏州、厦门、江阴等地,深耕地铁及跨江隧道建设。其中,由他担任项目经理的苏州地铁5号线,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而他也获评苏州市轨道交通“百名建设功臣”称号。
2020年,在当时国内在建最大直径盾构隧道——江阴靖江长江隧道项目中,为解决盾构工作井侧墙渗漏难题,李世龙组织成立攻关小组,历经40余次试验,终于摸索出适配的混凝土配合比,编制出详细的施工指导书。最终,工作井侧墙未出现一处渗漏水,这项技术也成为行业内自密实大体积抗裂混凝土施工的标杆。
一份份亮眼答卷的背后,是李世龙对工程质量这条生命线的坚守。
二十个月极限挑战
只待“地下巨龙”启新程
2024年1月,带着江阴靖江长江隧道项目的成功经验,李世龙被集团公司调任至武汉,扛起武汉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余家头站的重担。
李世龙坦言,这个项目虽不是他经手的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却是风险极高的“硬骨头”。项目包含“一站两区间”,其中需开挖至地下34米深的余家头车站距长江仅700米,还紧邻运营中的地铁5号线以及既有建筑,漏水、沉降,哪一个出问题都不行;而穿越长江的余家头站至二七路站区间(简称“余二区间”),全长约3公里,隧道直径达12.7米,是当前国内最大直径的单洞双线地铁隧道。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面对挑战,李世龙首先从前期策划入手。在武汉地铁集团的组织下,他邀请集团公司40多位专家现场“会诊”,从围护结构施工到盾构机选型,每个环节反复论证,构建起项目建设的“顶层设计”。
在管理上,他延续“效率优先、隐患不过夜”的风格,推行“图表式”清单化管理,将制约工期的因素逐一列出,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间和标准,确保“今日事今日毕”。靠着这套方法,项目从进场到开工仅用5个月,从开工到车站主体结构封底仅用12个月,如今余家头站主体结构已完成70%。
在余二区间穿江隧道盾构机的选型上,李世龙和团队却选择了“慢”。
李世龙介绍,余二区间穿江隧道70%以上为复合地层,普通泥水平衡盾构机在施工中易出现碎石堆积的“滞排”问题。为此,他带领团队开展长达8个月的调研。不仅对比刀具选择、开口率设计、环流系统参数,还加装短螺旋机,定制出了一台融合泥水盾构与土压盾构两种模式的“复合型”盾构机。
“功课做足、准备充分,风险越大事情越要平缓地进行。”作为“领头龙”,李世龙信心满满,这台有四层楼高的“地下巨龙”正在加紧组装,预计10月底运抵武汉,为始发穿越长江做好准备。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