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梁子豪
十年坚守,匠心筑梦,从鹦鹉洲长江大桥的飞架南北到宝丰路立交的纵横交错,从军运会保障项目的争分夺秒到昔日抗疫战场的昼夜鏖战......
在武汉天创建设集团,卢伟既是工程精密度的“毫米级”把控者,更是急难险重前的“逆行者”,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他以初心为墨、以担当为笔,书写着新时代工匠的传奇篇章。
砥砺成长担重任
攻坚克难铸精品
从2011年7月大学毕业踏入施工行业,到同年11月调至汉阳陶家岭一路项目部开始独立负责施工管理,从施工、放线到机械调度,卢伟一步一个脚印,在项目建设的广阔天地里深耕细作、刻苦钻研。
随着陶家岭一路桥梁施工高标准完成,卢伟也完成了从新员工到经验丰富的施工员的蜕变。
2012年5月,卢伟被调至鹦鹉洲长江大桥S5标段任施工主管。鹦鹉洲长江大桥是世界最大三塔四跨悬索桥,其墩柱为亚洲最大异形墩柱结构,是国内首次采用“人”字形钢塔叠合塔的创新之作,更是武汉“两江四岸”规划的关键棋局。
作为公司进军结构领域后截至当时承接的最大工程,该工程其V构施工难度非常大,且面临场地最小、安全隐患最大等难题,作为工程主管,卢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与压力。
为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卢伟与项目部一道联系设计方,针对项目特点及施工环境实际情况编制专项方案,严格把控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在长江之畔展开毫米级精度博弈。
2013年冬天,鹦鹉洲长江大桥S5标工程正处于抢抓进度的关键时期,卢伟连续战斗了6天6夜,在一次打箱梁混凝土等待混凝土凝固的间隙,他靠在桥上的沙袋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天空飘起了雪花,身上被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雪。
那一刻,他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他的家距离工地其实很近,站在桥上就能望见家中的窗户。然而,他深知项目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容许自己有丝毫懈怠。

因此,尽管家近在咫尺,他心里明白,现场需要他,安全生产和高质量交付更需要他,他将对家人的眷恋深埋心底,始终坚守在一线。直至2014年12月28日,鹦鹉洲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卢伟守在电脑前观看通车仪式,当看到橘红色的大桥如巨龙腾空,看到自己辛苦和努力凝结成的硕果精美呈现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通车仪式上飘落的雪花,恰似他青丝间染霜的见证。大桥的建成大大缩短了汉阳至武昌的通勤时间,激活了两岸的经济走廊。
勇担重任创佳绩
躬耕不辍践初心
2015年开始,卢伟担当项目经理,负责宝丰路立交桥工程的建设工作。
宝丰路立交桥工程是武汉市中心首座4层立交,项目位于繁华的解放大道同济医院附近,施工段面狭窄,沿线交通压力大,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施工难度较大。
为了完成工作,确保工程进度稳步推进,保证各项施工衔接有序,卢伟直接把“家”搬到项目部,将生活的刻度留给了深夜的工地灯火。“我当时租房子的时候只给中介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打开窗子要能看到工地情况。”卢伟说,那段时间,神经绷得很紧,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要听到楼下工地有什么动静,就会条件反射般从床上坐起来,打开窗子看看工地上有没有出什么状况。
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300多个日夜与晨曦同醒、伴星月而归的坚守。
犹记工程攻坚最焦灼那年,卢伟的女儿以一声清泉般的啼哭叩开世界的大门,从此每个加班的深夜,手机屏保里女儿襁褓中的笑脸,便成了他心中最温暖的慰藉。
当宝丰路立交如钢铁凤凰展翅通车那天,卢伟抚摸着桥墩上的纹路,那是女儿用蜡笔描绘的“爸爸造的彩虹”。宝丰路立交工程这座凝结着建设者铁血柔情的立体丰碑,不仅托起汉口中心的新高度,更定格了新时代建设者“以工地为家,以匠心筑城”的精神肖像,成功摘得国家优质工程奖桂冠。

2019年,当第七届军运会圣火点亮江城夜空,东西湖区作为赛事核心承载区承载着世界目光。武汉天创建设集团承建的12条道路提升工程,不仅是赛事保障的“毛细血管”,更是展现武汉城市形象的“迎宾长廊”。
面对横跨二十公里的多点战场、七个月倒计时、毫米级质量管控的三重挑战,卢伟带领团队上演现代版“愚公移山”。白天全线铺开精细化作业,夜晚集中攻坚关键节点,在设备轰鸣声中完成200多次工艺优化,用“绣花功夫”让破损路面重焕新生。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不仅锻造出广受赞誉的精品工程,更让公司凭借硬核实力在东西湖区站稳脚跟。

春无遗勤,秋有厚冀。“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十余年来,卢伟多次获得汉阳市政优秀员工、优秀项目经理、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从戴着安全帽在钢筋水泥间摸爬滚打的施工员,到能独当一面把控施工命脉的主管,再成长为运筹帷幄的项目掌舵人等,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筑梦路上不断追求卓越,用实际行动描绘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华丽图腾。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