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25米深大竖井完工,三峡、丹江口两大水库隔空“牵手”提速
2025-08-13 09:2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黎先才

通讯员 王丹 姚浩峰


国家重大战略性水利工程——引江补汉工程迎来重要节点。8月8日上午,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由中铁隧道局承建的引江补汉工程5标中设计深度为484.25米的10号竖井完工,这是全线首个完工的深大竖井,该节点的实现打通了主隧道施工的“生命通道”,为下一步硬岩掘进机安全掘进和主隧洞施工提供便利。

10号竖井施工现场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后续水源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沿线由南向北依次穿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襄阳市保康县、谷城县和十堰市丹江口市,把长江水引入汉江,今后可实现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隔空“牵手”。

建设方中国南水北调江汉水网公司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引江补汉工程输水线路总长约194.7千米,其中隧洞长度194.19千米,工程全线主要布设20条施工支洞及竖井进行主隧洞施工。

现场仪式

8日10时18分,襄阳市保康县后坪镇前坪村,在引江补汉工程5标段10号竖井施工现场,在参建人员和新闻记者等见证下,10号竖井完工。

施工方中铁隧道局项目负责人表示,10号竖井于2024年6月开工建设,作为引江补汉工程全线4座超深竖井之一,采用单井型式,净断面直径7.8米,井深484.25米,竖井成型后相当于当前173层高的房屋高度,建成后主要承担井底联通洞及输水主隧洞钻爆段施工时的出渣及人员、设备、物料运输任务。

利用中心回转抓岩机装渣

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施工工艺上,10号竖井采用全断面钻爆法施工,伞钻钻孔爆破,中心回转抓岩机装渣,缠绕式绞车提升出渣。

自开工以来,建设团队组建“深大竖井攻坚克难尖刀连”,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和智能装备应用,通过标准化作业流程优化开挖、出渣、初期支护、衬砌等工序,推动施工效率持续提升,竖井月进尺最高达64米。

10号竖井施工面临围岩破碎且岩性复杂、地下水丰富、井壁稳定性差三重技术挑战。

中铁隧道局引江补汉10号竖井该项目负责人李连华表示,面对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团队紧扣“动态设计、精准施工”核心技术路线,打破传统静态参数施工模式,推行“一环一总结、一环一提升、一环一考核”机制,构建“动态交底、动态作业、动态验证”全流程闭环管控体系。

针对超欠挖现象,项目部多次组织专家论证,优化爆破参数,确保每次爆破后岩面成型达标,将井壁修整量降到最小,有效减少后续欠挖刷帮与超挖回填工作,显著提升作业效率和施工质量。

在工艺工法上,项目以缩短单循环作业时间为突破口,细化各道工序的工作内容与时间节点,通过“五新四小”创新实践优化钢筋安装、支护施工、出渣清运等关键环节。经过反复验证,钢筋安装作业时间由最初的15小时缩短至6小时,掘进效率稳步提升,施工组织能力显著增强。

针对竖井施工段穿越基岩全强风化、弱风化带段,围岩极不稳定,易出现软岩挤出变形、局部坍塌、片帮等问题,项目团队以“安全可控”为核心,创新引入智能环控和 AI 技术,打造智防系统,筑牢安全生产屏障。

竖井底部

作为中铁隧道局在水利工程超深竖井施工领域的首次突破,10号竖井在全线4座深大竖井中率先开挖至基底,标志着公司在深大竖井复杂地质施工领域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为全线竖井施工提供标准化经验借鉴。

“下一步,项目全体参建人员将持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全力推进9号竖井(653.26米深)及剩余工程高质量建设,助力湖北支点建设,为国家水网建设贡献力量。”李连华说。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工程,建成后将提高汉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为沿线地区城乡生活和工业补水提供有力保障。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