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马清妮
通讯员 权梦格 肖翔月
实习生 汪思怡
8月的武汉新洲,暑气未消。8月29日清晨7时30分,中建二局武汉都市圈环线二标项目李集东高架桥上,彭龙帆已拿着图纸穿梭在作业面,检查刚刚完成张拉的桥梁主体。
彭龙帆在施工现场
作为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博士、项目二工区副总工程师,这位土生土长的武汉伢,正用多年钻研的路桥结构知识,让工程“骨架”从图纸走向现实。
一个半月“抢”出5个月施工量
“梁体是工程的‘骨架’,供梁跟不上,后续施工就是空谈。”彭龙帆至今记得今年3月的紧急任务:二工区需2938片梁支撑施工,其中三工段亟需973片梁,亟需新建凤凰梁场保障施工。计划提前至2026年初完成箱梁预制任务,工期紧、任务重。
彭龙帆检查梁体质量
接到任务后,彭龙帆带领技术部15名同事一头扎进了梁场规划。他白天跑现场勘测定位,晚上对着图纸优化布局——小到钢筋加工区的间距,大到制梁台座的数量,都结合施工效率反复测算。“传统梁场建设要分阶段推进,我们改成“平行施工”,基础开挖和设备进场同步进行。”他创新调整施工流程,将梁场划分3个作业面,协调20余台机械交叉作业,还优化了混凝土运输路线,减少二次转运损耗。
一个半月后,凤凰梁场如期建成;5月底顺利通过验收——项目整体工期比原计划提前近5个月,有效解决了“供梁瓶颈”。“看着第一片梁顺利预制,觉得所有熬夜都值了。”彭龙帆说。
为梁体“定制”毫米级养护方案
新洲西施工段,二工区40%的工程体量集中于此。
去年12月启动梁体架设时,彭龙帆的“较真”让同事印象深刻。“混凝土梁怕温差、怕裂缝,必须从源头控制质量。”为了确保质量,早在2个月前,他就带着团队反复试验,调整温湿度、模板和工艺,就是为了避免梁体出现水波纹。
工作中的彭龙帆
彭龙帆一次次调整粉煤灰、矿粉的配比——前后改了近20次,终于确定适用于不同环境下多组配比。“模板拼缝哪怕有毫米级缝隙,都会影响梁体平整度。”他要求工人打磨模板后,用粘合剂加原子灰仔细填补;振捣环节采用梅花形布置变频附着式振动器,实现分层浇筑时的定点振捣,让混凝土密实度再提一个档次。
入冬后,气温骤降,养护成了难题。他牵头搭建的双蒸养棚,成了梁体的“桑拿房”——提前将棚内温度升至45℃、湿度提至90%,大幅提升养护质量。“博士的专业,就是把‘精细’做到每一个环节。”项目总工程师这样评价。
从仿真验算到“扛大梁”的追求
“当初读博,就是喜欢结构力学的优化调整,现在在工地,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彭龙帆告诉记者,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是结构工程(路桥),如今在项目上,他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专业:施工前做仿真模拟,通过手算与机算结合,确保万无一失。
此次张拉完毕的李集东高架桥,预应力盖梁的架体施工就源自彭龙帆的“算力保障”——针对26米乃至39米长、6米宽的架体(根据盖梁尺寸架体有两种,一个是26米长,6米宽;一种是39米长,6米宽),他先确定主要受力支点,再把混凝土重量、工人重量、浇筑冲击力等参数一一纳入,对着受力模型反复演算。5天后,他精准敲定架体主梁+次梁间距采用2.3米+0.3米组合,既保证安全,又避免资源浪费。
如今,彭龙帆半个月回一次汉阳的家。“来一线感觉很开阔,精神上很充实。”他指着工地旁的梁体说,“这里的每一片梁,都是我成长的见证。希望在一线多积累,将来能真正为工程‘扛大梁’。”
据悉,目前项目桥梁下构施工已完成,整体自架梁进度达60%,李集东高架桥预计8月底完成架设——彭龙帆和他的团队,还在为六环线的畅通继续奋斗。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