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法院:庭所联动化纠纷,共绘解忧新“枫”景
2025-08-14 10:24: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杨洋

近日,一起因提供劳务受伤纠纷引发的尖锐矛盾,在蔡甸法院奓山法庭和奓山街司法所的高效联动调解下,得到了圆满解决。双方不仅握手言和,赔偿款也当场支付完毕。

李某在一家小型制造企业工作期间,因机器突发故障导致手臂严重受伤。李某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向企业提出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和伤残赔偿金等在内的赔偿请求,总计30余万元。面对这笔不小的数目,企业负责人犯了难:“厂子经营压力本来就大,一下子赔这么多,怕是要影响运转甚至撑不下去。”双方在赔偿金额和支付方式上僵持不下,矛盾一度激化。

案件进入蔡甸法院奓山法庭后,承办法官研判认为,虽然案情和法律关系清楚,但若简单一判了之,不仅执行周期较长,还可能激化矛盾,影响小微企业生存,达不到“案结事了”的效果。为此,奓山法庭决定启动“庭所联动”机制,邀请熟悉当地情况、调解经验丰富的奓山街司法所调解员共同参与,搭建起融合法理情的调解平台。

调解现场,双方情绪激动。李某担忧后续生计,企业则焦虑资金周转。面对双方的情绪和顾虑,调解团队分工协作,精准施策。司法所调解员从乡情人情入手,耐心倾听,安抚情绪,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体谅彼此难处。法官则清晰释明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的赔偿项目、计算标准和法律依据。

针对核心的赔偿金额争议,调解团队果断采取“背靠背”方式。法官向企业方释法说理,指出依法赔偿是责任,拖延可能增加成本、损害信誉;调解员则对李某耐心劝导,同时也分析企业实际经营困境,劝导李某及时拿到赔偿款对生活和后续治疗更为务实。

在法理情的共同作用下,双方态度逐渐缓和。调解团队趁热打铁组织双方面对面协商。法官列举同类判例明确赔偿预期,调解员以乡情促进互谅。最终,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企业当场一次性支付李某赔偿款28万元,涵盖所有赔偿项目。李某承诺不再就此事故向企业主张任何权利。

协议签署后,企业负责人当场通过银行转账付清了全部款项。“钱拿到了,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李某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企业负责人也松了口气:“纠纷彻底了结,可以安心抓生产了。”

近年来,蔡甸法院致力于矛盾纠纷源头治理,通过构建“庭所联动”机制,有效整合了法庭的专业审判优势与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的基层治理优势,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下一步,蔡甸法院将继续拓展优化多元解纷机制,完善基层解纷网络,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