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邓洲 马逸鹤 杨源
实习生 马玉梅 王怡琳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武汉市洪山区举行“长江·天兴洲生态环境公益修复基地”揭牌仪式。该基地由洪山区人民检察院、市生态环境局洪山区分局、天兴乡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标志着洪山区探索构建“检察监督+行政执法+属地落实”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新机制迈出关键一步。
天兴洲是长江冲积形成的天然沙洲,生态禀赋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活动现场,洪山区生态环境分局发布了《天兴洲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报告》。报告显示,洲上拥有独特的沙滩、芦苇荡、青草地及密林生态系统,作为江湖交汇生态过渡带,孕育了多样的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和候鸟栖息地。调查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东方白鹳、黄胸鹀、灰鹳等珍稀物种,以及赤麻鸭、灰椋鸟、白鹊鸽等大量候鸟和常见鸟类,还有多种哺乳动物、两栖爬行类和昆虫。武汉市观鸟协会秘书长明亮在现场分享了“与鸟为邻,守望绿洲”的生动故事,展现了民间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的深厚情怀。
为守护这片宝贵的生态绿洲,天兴乡人民政府近年来持续推进“生态绿洲”建设,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行动,累计清运存量垃圾450余吨,拆除违章建筑1200余平方米,让洲滩重归洁净。同时,该乡着力加强生态敏感区域保护,打造鸟类保护及湿地保育区、洲滩防治试验区,为众多珍稀物种提供了更为舒适的栖息繁衍空间。
基地的揭牌及三方框架协议的签署,是洪山区整合检察机关法治保障、生态环境部门专业技术、属地政府管理优势及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成果。洪山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强化对天兴洲的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指导,着力提升专业支撑力、协同聚合力和社会参与度,推动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风尚。
洪山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建立“河湖长(林长)+检察长”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此次将以生态环境公益修复基地建立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检察模式。通过融合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整合生态环境保护信息与资源,力求达到“办理一案、修复一片、造福一方”的效果,绘就生态修复“洪山样本”。
天兴乡人民政府在凝聚社会力量方面成效显著,已组织“净滩护鸟”志愿行动80余场,带动超2万人次投身洲滩生态守护,培育了一支强大的生态保护“民间河湖长”队伍。随着生态保护政策的深入落实及媒体宣传力度的加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不断提升。成效最直观的体现是,已连续11年观测到黑鹳在天兴洲安然过冬,且其种群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据悉,该基地不仅是一个合作平台,更是一个集生态修复实践、科普教育、法治宣传于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其核心创新在于,未来将根据规划与实际需求,具体开展水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设施升级及劳务代偿等多领域生态修复项目,为生态赔偿义务人提供切实可行的替代性修复途径,有效落实“谁损害、谁修复”的生态环境治理原则,为长江大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探索新路径。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