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陆缘
通讯员 王夫之
实习生 覃紫钰 张可欣
8月16日10时许,武汉江夏山坡街保福村的街道上,56岁的董天理将最后几袋子包装好的馒头提起来,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他,右腿行动不便,他尽量保持身体平衡,慢慢地走到顾客的车前,将馒头递过去。
“200个包子、800个馒头卖完了,收摊。”他望向一旁肉摊上卖肉的妻子说道。看着双眼黑眼圈的丈夫,她心疼地让他去休息会儿。董天理没有理会,笑着招呼着街坊抽烟聊天。
一天卖光1000个包子和馒头
每天凌晨两点多,保福村街头还处在一片寂静之中。董天理便蹑手蹑脚地起床下楼,一瘸一拐地挪进了不足十平米的小厨房。
他毫不费力地从外屋搬起五十斤重的面粉袋,打开袋口,雪白的面粉簌簌落入面盆。倒完面粉后,他将水和酵母按比例调好,再用有力的双手反复揉面。
大概一个多小时的发面等待后,到凌晨3点半,他开始做包子馒头,每做几十个,他就要靠在墙上歇上一会儿,揉一揉酸痛的肩膀和发麻的腿,再咬着牙继续干活。“年纪大了,不比以往了。”他说。
蒸屉里的包子、馒头渐渐摆满,升腾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身影,小店铺被浓香的麦香所萦绕。
早上六点前,150斤面粉在他的巧手下,变成了200个包子和800个馒头。有早起的居民和路过保福的人闻香而来。
他的妻子石云也早早起床了,夫妻俩分工明确,“他做我卖”。包子和馒头都是1元1个,个头大味道好,保福十里八乡的人都尝过。一旁的董天理休息片刻后,也跟着忙活起来,卖完一屉,他便搬一屉到前面。妻子在前面售卖,他就将前一天不少来自汉口和江夏纸坊客户预订的馒头一袋袋装好,等待他们来取。
每天不到10点,他的1000个包子馒头就销售一空。“冬天最冷的两个月不做,一年只做10个月。”他算了笔账,一年下来,会卖出30多万个。
“腿脚不好,可以凭双手改变生活”
在卖包子前,董天理做过不少营生。铁皮加工、做蛋糕、炸油条……“腿脚不方便,都是手头活。”他说,早年间,见什么能挣钱,他就去尝试。
十几年前,在做炸油条生意时,他观察到街上卖包子和馒头的小店生意更好,“我问了不少人,说方便携带,还不沾油。”于是,他便专门到江夏纸坊城区找师傅拜师学艺,学做包子馒头。
不过刚学成回来时,他的包子馒头可没现如今这么好卖。“师傅不会把所有的绝学都教给我,我只能慢慢摸索。”起初,他发面经常发不好、蒸包子和馒头火候掌握不好,“要么蒸不熟,要么蒸过了。”
“那会儿我的馒头比别人家的都大,卖得也便宜,刚开始1元4个,后来1元两个,一天最多只能卖400个左右。”董天理说,想把做包子和馒头做好,没有秘诀,“就是慢慢摸索,掌握好火候,发面程度等全凭经验积累。”
2015年后,随着技术越来越好,他的店也越来越有名气,十里八乡都知道董天理家的馒头好吃,销量也逐渐攀升,一天能卖1000个,这样已经卖了整整十年了。
用双手将两个孩子拉扯大
临近中午,董天理开始准备午餐,起锅烧油,很快几道拿手菜便端上了桌,夫妻俩一边享用,一边聊着孩子的近况。
董天理和妻子石云的大哥是一起长大的发小同学,小时候因患有小儿麻痹症,他经常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还被起一些不好听的绰号。“只有她的大哥和我玩,不歧视我。”董天理说,受到大哥的影响,石云从没有觉得他和别人有不一样。
“他蛮善良,也很勤快。”石云说,虽然家底薄,但是凭借两人齐心协力,从零开始,慢慢把生活变成自己理想的模样,“他蛮疼我,结婚几十年了,都是他生火做饭,我想吃什么他就给我做什么。”说着,石云深情地望着丈夫。
两人刚结婚时,家徒四壁,“住在乡下一个破房子里,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小雨,屋里下大雨。”董天理回忆起过往,直摇头。
后来,他们的女儿、儿子相继来到世间,夫妻俩有了新的生活目标,在他们不懈努力下,女儿大学毕业后有了体面工作,儿子正在上大学。“他们都很孝顺,都劝我少干点。”董天理说,等孩子们都成家立业后,他就退休不做包子馒头了,和爱人好好享受生活。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