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一“爱心冰箱”连续三日被“进货式”搬运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关注讨论。“爱心冰箱”是近年盛夏涌现于全国各地街头的公益项目,“公益捐水、需者自取”的模式本是城市文明的温度计,承载着政府和市民对户外工作者的体恤、对困难群体的关怀,然而,少数人肆意甚至恶意的行为却频频让这份善意蒙上阴影。
让公益举措行稳致远,既需要管理智慧的加持,更离不开全社会文明共识的托举。
政府部门需做好“规则制定者”与“秩序守护者”。在投放初期,应精准规划点位,优先选择人流可控、监控覆盖的区域,避免因管理空白引发混乱。例如武汉市户部巷美食街的“爱心冰箱”设置在人来人往的巷口小广场,借助监控设备进行全天直播,既覆盖人群、传播善举,也发挥了网友的监督力量。同时,要明确物资领取规则,比如标注“按需取用”“禁止倒卖”等提示,对违规者可通过社区通报等方式约束。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维护机制,联合志愿者定期补充物资、检修设备、巡查管理,对不文明行为劝阻在前,让爱心始终“在线”。
普通市民则要当好“文明践行者”与“志愿监督者”。“爱心冰箱”模式的本质是互助,而非“免费福利”,每个人都应主动守住“按需取用”的底线,不将公益资源当作随意取用的“无主之物”,为真正需要的人留出空间。当看到不文明行为时,不妨主动提醒一句“这些水是给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的”,或许就能唤醒对方的公德心。此外,市民还可以通过拍照记录、反馈建议等方式参与管理,让爱心传递的每一环都充满社会温度。
从“共享厨房”到“爱心冰箱”,这些微小的公益举措,考验着城市的文明成色,政府精细管理与市民自觉守护的“双向奔赴”不可或缺。唯有两者同向发力,真正形成“我为人人”的社会共识,才能让“爱心冰箱”既存得住矿泉水,更存得住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关爱,让文明公德“保鲜”如初。(武昌区中华路街道程藜蕙)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