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产业链培育出6家“专精特新”,这个园区擦亮北斗产业“武昌名片”
2025-08-24 16:15: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李庆

实习生 刘亮 潘礼信 陈雨欣

通讯员 况昕昀 陶茂军 汪洋

8月21日,位于武昌区珞珈山街道的斗转科技园,中浦德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正与专家团队,商讨完善数字化模型等关键技术。

团队相关负责人说,从核心设备到整体解决方案,正致力于多方共融的生物合成服务平台建设,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4年前,中浦德能入驻位于武昌区的斗转科技园,当初企业并未深度运用北斗技术。在园区运营方的牵线搭桥下,中浦德能迅速与园区楼上楼下的企业开展合作,如今,企业在大量场景中,均应用了北斗技术,并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斗转科技园是中科武大·智谷的启动项目,也是华中地区首个“北斗+”主题专业园区。

园区总经理邱锦介绍,园区集众创空间、企业孵化、产业加速、展示交流、综合服务等于一体,“我们持续整合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基于北斗及地理信息产业技术的人才、技术优势,培育优质骨干企业,加快推动北斗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打造北斗及地理信息产业合作生态链。”

让企业负责人感到高兴的是,园区最近又接连为公司带来好消息:中浦德能成为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后,又取得石油化工总承包资质,凭此资质可进一步扩大产业版图,“4年前,我们入驻园区时,只有约30人的规模,如今已发展到近90人,产值从几百万增长到两三千万。”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园区企业开普勒卫星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目前,开普勒已在全球范围内布设了数千个地基增强站。园区在培育服务企业过程中,了解到开普勒在前期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急需融资,于是迅速帮助对接,帮助企业成功拿到贷款,大大节省了融资成本,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领军者。

邱锦介绍,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在武昌区多部门的帮助下,园区联合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组建北斗创新应用和通导遥一体化中试平台,这一平台成为园区破解技术转化难题的关键钥匙。

如今,园区还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一站式质量服务站、知识产权保护站、科技金融工作站、专家科创工作站,通过资源共享、流程衔接、联合活动等方式协同运作,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助力斗转科技园企业在北斗产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斗转科技园自开园以来,已从最初的32家企业发展到如今聚集近百家企业,先后培育了6家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园区正在推动“空天智链云”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高效运转,为企业提供更加精细的服务。

武昌区经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正在打造的珞珈北斗创新港,建设全国性北斗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形成北斗产业融合发展集群。

目前,武昌区已形成总产值超30亿元的北斗核心产业规模,展现出强劲的产业推动力和发展势能。

近年来,武昌区将空天信息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依托十余个国家级平台和全国北斗领域半数以上的院士团队,积极承载“湖北省北斗+低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全力建设“中科·武大智谷”。

邱锦介绍,未来园区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和产业资源整合,聚焦精准定位通导遥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打造“武昌北斗”区域品牌;同时,持续完善“北斗+低空经济”产业生态,聚焦低空经济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场景开发,共建北斗低空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打造全国北斗产业创新高地注入强劲动力。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