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文毅
“法官,我愿意赔钱,我错了……”在某拘留所里,被执行人赵某在铁窗后哽咽地说,随着赔偿款到账,这起因违规停车引发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在蔡甸法院执行干警刚柔并济的破局下,最终以双方达成和解并履行完毕画上句号。
案件起因于一起交通事故。赵某系某修车店店主,长期将待修车辆停放在店门前的公共道路上。2024年3月的一个雨天,王某的母亲在骑电动车时,因路面湿滑不幸撞上赵某违规停放的车辆,经抢救无效身亡。交警部门认定,赵某的违规停车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次要原因,需承担相应责任。蔡甸区人民法院经审理,采纳该认定,依法判决赵某向死者家属王某赔偿各项损失共计20余万元。
判决生效后,赵某在办理保险理赔时才发现,自己的车辆并未真实投保,所谓的“投保”竟是二手车商虚构的“谎言”。巨大的经济损失与被欺瞒的愤懑,叠加其内心对事故责任认定的不服,使赵某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他明确表示拒绝履行赔偿义务,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陷入僵局。
首攻:4次通话融化冰墙
面对这一困境,执行干警并未轻易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先后四次主动联系赵某,耐心进行沟通疏导。“您违规停车确实改变了两个家庭啊!”一方面,执行干警详尽阐释判决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分析其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清晰告知其拒不履行将面临纳入失信名单、限制消费、罚款、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严重后果,试图消解其对抗情绪。执行干警第4次通话时,赵某突然崩溃:“难道要我卖肾赔钱吗?”执行干警轻声反问:“如果当时停车的是别人,您觉得该赔吗?”电话那头陷入长久的沉默。
亮剑:拘留所里的释法说理
因多次沟通均告无效,为维护法律权威,法院依法对赵某采取司法拘留措施,彰显强制执行力的威慑。拘留不是目的,化解矛盾才是根本。即便在拘留期间,执行工作也未停止。为促使赵某履行,执行干警再度前往拘留所,对赵某进行深度释法说理。既讲法理,也谈情理:既对其遭受二手车商“投保谎言”表示理解,也明确指出不能因此转嫁损失、拒绝承担法定责任;既阐明继续抗拒执行的严重负面影响,也引导其换位思考,体谅受害者家庭的悲痛。
破局:一份和解书的重生
在拘留所的特定环境下,执行干警入情入理的分析终于触动了赵某。他开始深刻反思,最终认识到抗拒执行的错误和严重后果,表示愿意履行义务。执行干警立即组织双方和解。最终,赵某与王某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赵某一次性支付了部分赔偿款,王某对余款予以放弃,案件执行完毕。
“法律既要有钢的脊梁,也要有水的柔软。”执行干警感叹道,强制威慑是保障,对经教育仍拒不履行者,依法果断采取强制措施,是维护司法权威的必要手段;释法明理是关键,贯穿始终的耐心沟通,是化解抵触情绪、引导主动履行的核心;刚柔并济是艺术,坚持法理情相融合,才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最佳效果。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