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李斌
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画卷上,人民法庭如何落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既是号角,也是答案。在湖北蔡甸,有一群法庭干警,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化解纠纷,将司法的温度传播在乡村、园区、湿地和群众心间。他们的故事,是对“枫桥经验”最鲜活的注解。
“村情日记”记载的是为民初心
翻开侏儒山法庭谢燕临法官的“村情日记”,密密麻麻的记录里藏着村民的喜怒哀乐——“大棚被暴雪压坏,保险公司拒绝赔付”“孩子们放暑假了,法官们能不能来给孩子们上上课……”这是她最珍视的“宝贝”。
2024年初,侏儒山法庭创新探索“四下工作法”(支部下沉 调解下村 服务下企 普法下乡),开展“村村走、村村访”活动。谢燕临带着干警们走遍辖区63个村、5个社区,将民情民意写在纸上,镌刻在心里。
一次走访中,村民因林木公司拖欠土地租金而情绪激动。14户村民、近200亩土地、僵持不下的矛盾纠纷……案情看似简单,实则棘手。谢燕临组建调解团队,将“法庭”搬进村委会。经过四个半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达成“由村民集中处理林木并抵偿租金”的创新方案。为预防后续纠纷,调解团队还组织村民委托村委会统一分配。
回访时,村委会书记笑着说:“自从那次调解后,村民们都学会了遇事找法。”这或许就是“枫桥经验”最生动的诠释——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让法治之光照亮乡村每个角落。
“巡回审判车”丈量的是普法足迹
春日的消泗,金黄的油菜花绵延成海。花海间,一辆印着“巡回审判”字样的白蓝色车辆格外醒目,这是蔡甸法院的“流动法治站”。
车旁,武汉市第八届普法网红杨新辉法官手持扩音器,用自编的普法顺口溜为游客答疑:“商品瑕疵莫慌张,截图留证有法帮……”朗朗上口的口诀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游客小李掏出手机录下视频:“这比法律条文好记多了!”
这辆车不仅普法,更将庭审开到群众身边。2024年3月,巡回审判车开进某驾校,永安法庭公开审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法官从医疗费核算到误工费标准,逐项释法,最终促成双方当庭调解。旁听的学员感叹:“这样的庭审很震撼!”一场“以案说法”,让“准司机”们深刻认识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
从田间地头到驾校课堂,这辆流动的法治站让“村里的事在村里解决”成为现实。
“法治共建站”开出的是营商良方
在蔡甸中德产业园,“法治共建站”成了企业最信赖的“健康顾问”。企业填写《法治体检自测表》后,奓山法庭的法官会根据“绿色低风险、黄色中风险、红色高风险”标签,开出差异“药方”:对绿色企业现场提示,对黄色企业发送风险清单,对红色企业出具司法建议。
“这不是挑刺,是帮我们在风浪前系紧‘法治安全带’!”一位“黄灯预警”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这间共建站不仅是“预警哨”,更是“解压阀”。共建站成立不久,奓山法庭方雯法官便成功调解一起标的额500余万元的工程合同纠纷,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如今,园区企业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共建站”。
通过“服务下沉、治理前置”,奓山法庭构建起“预防-调解-诉讼”的递进式解纷链条,让“纠纷不出园”成为可能,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法治动能。
“立体保护网”展现的是生态担当
春风拂过沉湖湿地,芦苇荡里传来阵阵鸟鸣。在这片生态画卷背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法庭的法官们正以司法之力守护绿水青山。
2024年,蔡甸法院将涉环境资源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进行整合,在中法生态城法庭进行集中审理。2024年4月,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引发关注。张某某等人在禁渔区电捕近300公斤渔获物,生态损害严重。法庭不仅判决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还要求被告人连带赔偿60余万元用于生态修复。主审法官余靖强调:“从江底到餐桌,每个破坏生态链的环节都必须付出代价。”
此外,蔡甸法院与相关部门共建“沉湖湿地司法保护基地”,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构建司法审判、行政执法、法治宣传“三效合一”的多元共治格局。法官带领群众近距离感受生态修复成效,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蔡甸法院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巡回审判车深入田间地头、以“村情日记”贴近民情民意、借助“法治共建站”优化营商环境、依托生态司法机制守护绿水青山,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下一步,蔡甸法院将持续推动司法力量下沉、服务前移,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及,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更坚实的法治力量。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