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孙婷婷
实习生 覃紫钰 施希舸 贺晨曦 吴星宇 唐思恒
9月1日深夜10时40分,武汉东湖高新区九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走廊里,只有应急灯泛着微弱的光。整栋楼静得能听见老人均匀的呼吸声,一个穿着粉色工作服的瘦小身影,正轻手轻脚地推开一间房的门——手机屏幕的微光映出张鑫的脸,她俯身查看床上85岁的于奶奶,见老人的被子压得不严实,指尖轻轻将被角往老人肩颈处掖了掖,又悄悄拍下老人安睡的画面,发送到“于奶奶家属群”,配文:“奶奶睡得很安稳。”
这位出生于1999年的黄冈女孩,是这家养老中心的“当家人”。自去年11月养老中心对外营业以来,50多位老人成了她手下的“兵”——最大的96岁,最小的60岁,在她眼里,这些老人都是需要细心呵护的“老小孩”。
99后养老院院长和她的“老小孩”们
“奶奶,今天我们换条路线走走。”下午四点,张鑫在二楼餐厅看到独自坐着的袁奶奶,立刻上前挽住她的手臂,带着她到不同楼层转悠,一边走一边轻声介绍周围环境,不时提醒她“慢一点,不着急”。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养老中心上演。80岁的袁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子女因工作繁忙无法时刻照料,入住养老院后,“想家”成了她最大的执念。她总想回家,常常偷偷收拾行李等女儿。为了分散老人的注意力,安抚她,张鑫每天雷打不动地陪袁奶奶遛弯、聊天,直到周末家属来看望。“刚开始袁奶奶不跟我说话,抓着我的手也很用力,像是怕我跑了。”张鑫说,现在老人虽然还是话少,但只要看见她,就会主动伸手要牵。
谁能想到,这位对老人耐心十足的院长,四年前还是个容易急躁的姑娘。2021年9月,刚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的张鑫,因“想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投了上海一家养老院的实习岗,从此踏入养老行业。
“刚开始上班就懵了。”张鑫回忆,最初,她从护理员做起,当时她一个人至少负责照顾5位老人,要帮卧床老人翻身、擦身、喂饭,要带老人做早操,还要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喂药,陪认知障碍的老人聊天,一天工作12小时是常态。
最让她崩溃的是与老人的沟通。刚开始接触这份工作时,最难的,不是身体的累,而是学会与脾气各异的老人相处。“要收起自己的小脾气,得像哄孩子一样陪伴他们。”张鑫笑着说,对于年轻的她来说,就是要忍住自己的小脾气。
“这份护理员的工作,把我的‘耐心’磨炼出来了。”张鑫说,她要跟着养老院的护士学配药,记下每位老人的基础疾病;跟着康复师学康复手法,帮老人活动僵硬的关节;跟着社工学如何做游戏,引导老人们梳理情绪——有位奶奶曾是革命老战士,给她讲过去的革命经历;有位爷爷是老工人,跟她聊当年建厂的艰辛。“听着听着就发现,他们就像自家的爷爷奶奶,可爱又很不容易,慢慢就把脾气磨平了。”
不到一年,因工作勤奋、细心,张鑫被破格提拔为院长助理。即便转做行政,她依然坚持每天去一线:帮老人喂饭、陪老人聊天、跟着护理员查房。“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护理员的难处,才清楚老人的需求。”张鑫说,这段经历让她从“会做事”变成了“懂做事”。
24小时在岗的“大家长”,把养老院变成“家”
2024年7月,张鑫回到武汉,加入佰穗养老团队,今年5月1日,张鑫正式接过九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院长接力棒。这家养老中心共5层,目前,这家养老院开放了三层入住区的,老人情况各异:有完全自理的,也有卧床需要全护理的,更多是半自理状态——有的认知障碍但能走动,有的无法言语只能比画,有的行动不便需人搀扶。如何让不同需求的老人都住得舒心?张鑫的办法是“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位”,带领团队成员,用不同方式照顾着这群特殊的“老小孩”。
“张院长很细心、金点子也多,因为她以前做过不同岗位,很擅长针对不同老人情况,开发不同的项目。”同事叶红红告诉记者,张鑫根据老人不同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二楼多为认知障碍老人,就组织套圈等益智游戏;三楼有一定自理能力,安排剪纸等稍有挑战的项目;四楼能够自理,以陪伴聊天为主。“这些都是张院长带着我们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把她的经验分享给我们。”叶红红说。
81岁的陈女士与老伴一同住在这家养老院。她说,由于老伴身体欠佳,子女又不在身边,独自照料实在力不从心,于是决定搬进养老院。“在这里我很有安全感,有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护理,我们小院长特别细心、认真,脾气也非常好。老人家有时候情绪不好爱发脾气,她也总是微笑着对待我们,对我们非常体贴。”陈女士这样说道。记者走进她的房间,映入眼帘的是满屋的刺绣材料,墙上装点着精致的苏绣作品,花色窗帘轻柔垂落,还配备有独立的收纳柜,整个空间布置得温馨而亲切,仿佛就像在家一样。陈女士表示,她对这里的生活非常满意,也愿意把房间按照自己的心意布置出家的氛围。
不仅如此,在陈女士的建议下,她的一位即将出国的亲戚也将家中年届95岁、不便远行的老人送到了这家养老院。如今,三位老人成了邻居,彼此相伴。
陈女士擅长苏绣,张鑫不仅鼓励她展示作品,还主动请教,一老一少常在空闲时一起刺绣。
“于奶奶,今天饭菜合口味吗?有没有哪里不舒服?”9月1日查房时,张鑫来到80岁的于婆婆房间。老人视力不好,独自居住,每天盼着和张鑫聊天,一讲就是半个多小时。“她把我当孙女,想要的其实就是陪伴。”因此不管多忙,张鑫总会每天抽40分钟至一小时陪她说话。
她清楚院里每位老人的状况:96岁高龄老人夜间需增加巡视频次,腰部手术者需要静养时要特别防范褥疮……在她看来,养老院工作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有阿姨教我刺绣,有奶奶讲过去的故事,我常常听得掉眼泪。”张鑫动容道。
作为院长,张鑫住在养老院,24小时在岗。没有特殊情况,她每月只回家一次。“晚上10点到凌晨1点,我会‘突然袭击’查房。”张鑫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护理员敷衍了事,“有次我凌晨1点查房,发现有位老人偷偷玩手机。我就要特别提醒护理员注意晚上查房。”她总是全院最晚睡,也是最得早起的人。
建立100个家属群,用真诚化解误会
“今天发现殷奶奶脚和手上的肿都已经消下来了,也没吃利尿的药,奶奶最近胃口也挺好的,一大碗都吃完了。”晚上7时许,殷奶奶家属群里,张鑫发来老人的情况,还附上了殷奶奶吃饭、活动的照片。群里立刻热闹起来,94岁的殷奶奶的家人回复:“非常感谢你们的照顾,老人肉眼可见最近状态好一些了,非常感谢。”殷奶奶因患有心衰,家里人照顾不及,只好送到养老院。张鑫嘱咐团队成员要特别注意老人的状况。
为了让家属随时掌握老人的情况,养老院还给每位老人单独建了一个家属群,目前已有约100个家属群。每天,她和护理员会把老人的餐食、健康数据、活动照片、睡眠情况等发到群里,遇到老人身体不适,还会实时更新就医情况。
“刚开始建群时,也遇到过误会。”张鑫回忆,有位家属看到群里发的老人照片,质疑“未经允许拍摄照片,侵犯肖像权”,还向相关部门投诉了。当时她心里挺委屈的,但还是第一时间联系家属,耐心解释:“拍照片是为了让您知道老人睡得好不好,要是您不放心,我们可以改成发文字,或者您随时来视频查岗。”最终,家属理解了她的初衷。
在张鑫看来,最棘手的是处理老人和老人之间的矛盾。有一次同一个房间两个老人发生争吵,双方家属语气不善,一方家属强烈要求另一方当天晚上搬出房间,甚至以“出事要你们负责”相威胁。张鑫连夜调解,安抚受惊吓老人,整夜守着房间,直到次日凌晨经过双方沟通,顺利帮助两位老人调换了房间,化解了矛盾。“这样的事情每月至少有一两起,”她说,“遇到事情,首先自己不能慌,要站在老人和家属的角度想,他们图的就是一个‘放心’。”
在张鑫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五面锦旗。其中一面是今年6月,一对老夫妻送的——爷爷半自理,奶奶陪着入住,张鑫每天陪爷爷走路锻炼,帮奶奶拎水、买东西。奶奶感动地说:“小张就像孙女一样,在这里住得比家里还舒心。”
“群里经常看到家属对她的夸奖,她不仅仅让老人吃饱穿暖,她也很愿意贴近老人,会把独属于年轻人的活力带给老人们。”湖北文旅佰穗总经理助理刘旭如此评价张鑫。平常,张鑫还会组织老人做手工、玩贴画,甚至自费买篮球框,带他们玩投篮游戏;天气好时,她会组织老人们踏青;平时陪他们打麻将、玩扑克。“我的理念很简单,就是陪着他们玩,把他们当自己的爷爷奶奶来照顾。”张鑫说。
“辛苦多一点还是成就感多一点?”记者询问张鑫,面对这个问题,张鑫笑了笑:“都有。但看到老人开心的笑容,听到家属的一句认可,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夜幕再次降临,张鑫拿着手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查房。走廊里,她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轻轻推开一扇扇房门,像守护着一个个珍贵的梦。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