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
央视《新闻直播间》
以《活力中国调研行 青山江滩:
“红钢城”蝶变为城市“绿肺”》为题
再度聚焦青山江滩
报道了江滩从
“工业红”到“生态绿”的蝶变
青山区因钢而生,具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有着“十里钢城”的美誉,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辉煌历程,也承受着环境污染带来的伤害。
如今,青山江滩从拆除搬迁、腾退滩地到生态修复、系统布局,7.5公里生态堤岸已成为武汉市首个“江、滩、堤、路、城”五位一体的景观江滩。
一起走向
央视镜头下的青山江滩
看看央视总台记者 凌姝
眼中青山江滩的三个关键词
“绿 色”
生产岸线转型为生态岸线
江边铺就“绿地毯”
第一个关键词是“绿色”。在空中视角来看,绵延长江畔的青山江滩全长7.5公里,绿化率高达80%,从空中俯瞰,宛如一条沿着长江铺展的绿色地毯。青山江滩采取的是缓坡设计,相对于其他的长江堤防,它的坡度更缓,与之相对的,绿化面积也就更多。经过精心规划设计,这里四季花开、四季常绿,堪称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据统计,这片江滩每年释放氧气2400吨,相当于是在城市中心栽种了一片由20万棵树组成的森林,就像为城市安装了一座天然氧吧。
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条忙碌的生产岸线,如今在满目的绿色中,能从江边矗立的起重机,来感受青山老工业基地的印记了。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江滩沿线的码头承担着矿石、钢铁等运输任务。过去,这里是砂石遍地、吊机轰鸣的繁忙景象。在经过十多年的系统化治理后,如今,再从同样角度去拍摄这片江滩,江水仍在奔流,起重机已经成为游客游览的景点,岸线可以说是铺上了一层绿色地毯,江滩变绿了,也变美了。
“创 新”
这个江滩能“喝水”?
“海绵江滩”让雨水变“活水”
第二个关键词是“创新”。青山江滩是湖北省首个“海绵江滩”,把水倒在地面上,水很快就渗进了地砖下,就像是把水喝进去了一样。在下雨天,这样的透水铺装就能够帮助雨水快速下渗。
除了透水铺装之外,江滩还利用大量的下沉式的生态草溪和雨水花园的设计,让雨水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在青山江滩湿地区域,芦苇与荷花相映成趣,它的用水可不是自来水,而是透水铺装下渗的雨水,还有顺着草溪湿地汇入的雨水。
这种设计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雨水,还能够保护长江。就在江滩的路面之下,藏着这样的“净化滤网”,雨水首先是经过植物根系与土壤过滤净化,再下渗到地下水流入长江中,这也就更好的保障了长江的水质。这样巧妙的设计也让曾经恼人的雨水成为湿地景观的活水源头,在整个江滩,高低错落的湿地也成了市民们亲水观江的好去处。
“活 力”
运动露营还能办理婚姻登记
活力江滩的花式玩法
第三个关键词“活力”。青山江滩采用缓坡设计,外立面都是方便游客上下的斜坡,是真正的全天候、全方位向市民游客开放,从曾经的临江不见江到如今的人与水相亲。
青山江滩有着充满动感的运动场,在网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等场地上,每年有超百万人次市民游客来此享受运动的快乐。
青山江滩也是开阔的“城市阳台”,长江美景与绿意盎然的“城市绿肺”相映成趣,搭帐篷露营、江边喝咖啡成了新潮的游玩方式。
这里还是浪漫的爱情见证地,全国首家长江边婚姻登记点就设在此处。从2021年设立以来,已经有超过3万对的新人选择在这里开启自己人生的新篇章。青山为媒,长江为证,是不是非常浪漫呢?可以说,“生态 + 产业”的发展模式,正让青山江滩持续焕发满满活力。
“绿色、创新、活力”,这三个关键词不仅串联起青山江滩的转型脉络,更勾勒出曾经的老工业城区鲜活的生活图景。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来到这里,亲身体会这份自然与生活的温柔共生。
从“工业锈带”到“活力秀带”
从“生产战线”到“生活岸线”
青山江滩的变迁
这正是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