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叶文波
通讯员 饶文治 肖满 江珊 庞佳腾
实习生 陈雨欣 王怡琳
前言:
一直以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武汉市洪山区蓬勃展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得有温度、有热度,给力又走心,为加快建设高能级大学之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即日起,洪山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洪山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新闻》推出“‘新声洪亮’文明实践在行动”系列宣传报道,相关稿件将在新闻全媒体平台、“洪山大学之城”微信公众号同步呈现。本期,我们走进卓刀泉街道。
“以前社区想找个专业老师太难了,现在大学生志愿者几乎每周都来,孩子们跟着武体学生学武术,才几个月整个人都精神多了!”家住洪山区卓刀泉街道保利蓝海郡社区的陈阿姨,聊起孙子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她口中的变化,正是卓刀泉街道近年来持续推进“校地结对共建”模式结出的硕果。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在保利蓝海郡社区开展志愿活动
近年来,坐拥12所高校的卓刀泉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1所——20站——4点”体系,借助区域化党建平台,整合高校志愿服务资源与社区实际需求,推动15个社区与30支高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喜结连理”。
从理论宣讲、银龄关爱到青少年成长辅导,高校志愿者的身影,正悄然改变社区的日常。这一创新机制不仅解决了社区资源不足的现实困境,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真实可触的社会实践场景,志愿服务变得更有组织、更可持续,真正实现了校地“双向奔赴”。
大学生来讲课,街坊邻居都爱听
“刚开始我们还担心理论太高深,居民听不懂,没想到特别受欢迎!”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与轨道学院的志愿者说道。
每周四,在保利蓝海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和邻学堂”里,该校推出的“红色星期四”思政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大学生们通过情景再现、互动问答、阅读分享等方式,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社区语言,让党的政策变得可亲、可感、可及。
老人缺啥,大学生就送啥
卓刀泉街道常住人口约17.3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近10%,老龄化程度较高。面对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康养、文体需求,各社区积极“精准下单”,高校则凭借专业优势“接单”服务。
武汉体育学院志愿者教授健身课程
武汉体育学院志愿者团队专门为街道老年人开设舞蹈、武术、太极和健康养生等课程,获得热烈反响。“老人家们学得特别认真,每节课都提前到,还自己组织练习!”武体志愿者感动地说,“看到他们练得开心、身体更硬朗,我们觉得特别有价值。”
为进一步推动服务常态化,街道还组织了“促进社区联合武汉体育学院共建青年志愿服务社区阵地”座谈会,邀请社区书记与校方负责人面对面沟通需求与资源,促成更多深度合作。
带孩子走进大学,“点亮”青少年成长
位于名都花园社区的“胡武工作室”,是武汉大学关工委的首个社区工作站点,也是社区孩子们的另一个“家”。工作室不仅定期邀请武大教授开设国学、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还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武汉大学校园,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名都花园社区开展武大游学活动
“我们带孩子们参观珞珈山,银龄宣讲团成员为他们讲述校史和微党课《理想与信念》,很多孩子眼睛都是亮的。”工作室负责老师表示,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拓展了教育边界,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
好服务,更要长久暖心
为提升志愿者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卓刀泉街道组织开展了区校共建优秀志愿服务评选活动,来自辖区10所高校的4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分享服务故事。他们中有人长期陪伴孤寡老人,有人持续辅导困境儿童,还有人利用专业知识参与社区微改造。如今,这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正从短期活动变为常态化服务。
“志愿服务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要成为社区治理中可持续的力量。”卓刀泉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将继续深化“高校+社区”结对共建,通过打造项目、建立机制、树立典型,不断创新服务项目、拓展服务领域,实现校地共生共荣、同频共振,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更专业的志愿服务。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