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林楚晗
摄影记者 黄士峰
实习生 姚易柠 冯格瑞
夜幕降临,木兰不夜城化作绚丽光影画卷铺展眼前。古色街道灯火辉煌,游客摩肩接踵,沉浸式表演与美食文创交织出热闹图景。谁能想到,十年前这里还是武汉黄陂区一片荒寂的丘陵。
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这个沉睡的“空心村”被成功打造成4A级景区“木兰花乡”,在推动这片土地从荒山荒地蜕变为“鲜花似海、村庄如市”的关键人物中,有位32岁的90后“创二代”——葛争争。望着眼前盛景,他总会想起父亲葛天才当年力排众议,将集团重心落在此地的决定。那时的他从未想过,那个受到诸多质疑的投资决策,会在父子俩与乡亲们近十年的坚守中,沉淀成一首乡村振兴的动人诗篇。
如今身为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葛争争,既扛起家族企业传承重任,更以新锐理念深耕乡村振兴,在父辈情怀与市场逻辑间,走出“企业发展、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共赢之路。
成长:“葛天才儿子”的标签下,藏着不为人知的拼劲
葛争争的童年,是挤在出租一居室里的清贫记忆。一家四口度日拮据,他曾因交不起借读费而险些失学。“奶奶给我取名‘争争’,就是盼我争气,改变家里状况。”他回忆道。
七岁那年,看着伙伴们背着新书包入学,交不出借读费的葛争争在学校门口落泪,直到父亲葛天才匆匆赶回。“爸说家里有钱,让我放心上学。” 多年后他才从母亲口中得知,那笔学费是父亲四处求人才借来的。即便家境艰难,父母仍咬牙保障姐弟俩的吃穿与学业,狭小的家里满是温暖。
这份温暖中,父亲的创业路深深影响着葛争争。为养家,葛天才做过剃头匠、搬运工、餐馆老板等,后来涉足建筑行业,从包工头做到项目经理。2012年,他创办武汉万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几经波折将企业打造成资金过亿的规模。
“葛天才儿子”的标签,成了葛争争创业路上的“紧箍咒”,也是他的动力源。受父亲敢闯敢拼的精神感染,大二时他便尝试创业,想靠实力“配得上”这个身份。当时杜堂村丘陵土壤贫瘠,不适宜种粮食,父亲为承包地用途犯难,葛争争却敏锐发现当地地形适合种苗木。他抓住时机创办武汉争强花卉苗木有限公司,在千余亩荒地上种满红叶石楠,这批苗木未上市就被预订一空。两年后,万中集团在附近建木兰花乡景区,这批苗木成了装点景区的天然风景。
嗅到家族建筑业务的配套需求,次年他又成立“武汉万中恒业商贸有限公司”,主营建筑模板材料,首年销售额便突破千万元,印证了商业嗅觉。“大学理论不如现场实践一周。” 葛争争坦言,半工半读的经历让他比同龄人更成熟。
毕业后,葛争争仍觉经验不足,先后赴长沙、成都参与一线建筑项目。他扎进工地,和工人同吃同住、起早贪黑,一千多个日夜的打拼,让他掌握了扎实的建筑知识,也锤炼出统筹全局的能力。
回归:从“质疑者”到“建设者”,读懂父亲的乡土情
2014年,杜堂村被选为首批武汉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在姚家集街道、杜堂村村委会的游说及乡情的感召下,葛天才决定返乡投资杜堂村文旅项目,建设木兰花乡景区,这一决定引发父子争论。葛争争认为,项目投资大、回报低、周期长,几乎要投入集团全部资金,甚至需压缩其他业务,“全公司没人赞同,包括我”。在他看来,这更像父亲的“乡村情怀”,担心会让集团陷入困境。
直到父亲一句“现在做的事,比赚钱更有意义”,让葛争争改变想法,回到武汉与父亲并肩作战。项目启动初期,资金缺口、村民对土地流转的抵触、外界质疑等问题接踵而至,但父子俩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葛争争记得,儿时返乡,村里土路泥泞不堪,车辆稍不留意就会陷进去;那时杜堂村村民多外出务工,只剩老人孩子留守,成了“空心村”,父亲也曾是务工大军中的一员。而如今的杜堂村,小桥流水映着白墙青瓦的民宿,田园风光惹人沉醉;夜幕下,烟花秀、音乐节、古装巡演等轮番上演,各地游客慕名来“打卡”。村庄的巨变,让葛争争彻底认可了父亲的决定。
疫情期间,景区闭园,父亲力排众议给员工发全额工资,还趁机升级景区,为“木兰不夜城”爆火埋下伏笔。看着村民因景区受益,葛争争干劲更足。如今他已是木兰花乡景区商管负责人,常忙到深夜就住村里,对景区百余户商户的经营情况他都了然于心,“要耐得住寂寞,乡村的机会藏在土里”是他常说的话。
作为从杜堂村走出去的第二代,葛争争始终怀揣乡情。木兰花乡景区自2017年开园以来,直接和间接带动3000余人就业,其中当地村民近400人,村民收入也从单一务农,拓展为土地流转、房屋入股分红、景区务工、自主经营四项来源。村民段先梅2019年在景区开炒饭店,生意好时年收入达数十万元,“比外出打零工强太多”;同是杜堂村第二代的葛意,得知家乡变化后返乡开起农家乐和奶茶店。越来越多村民返乡,昔日“空心村”成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杜堂村的成功,离不开企业与村民的互信。”葛争争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实现多方共赢。如今杜堂村游客年均接待量从80万人次升至21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从5000万元跃至2.3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万元,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比任何评价都实在。” 他坚信“杜堂模式”可复制,希望能成为更多乡村振兴的模板。
共赢:从“空心村” 到 “示范村”,让杜堂模式可复制
在葛争争心中,父亲身高不高,脊梁却永远挺直,是不知疲倦的“超人”。而“不想只被叫‘葛天才儿子’”的念头,推着他不断突破。
今年,武汉首个汉派水上冲关直播综艺“梦想在心中,木兰向前冲”水上智勇闯关活动在木兰不夜城景区正式开赛,吸引了超5000名选手参与,而每场直播人数超过百万人次,这个点子就出自葛争争,而在今年,湖北十大夜游目的地,木兰不夜城也荣耀登榜。
如今葛争争身兼数职:公司总经理、黄陂区团区委副书记、区非公经济年轻一代联谊会会长。即便忙碌,他始终牢记父亲“赚钱要名正言顺”的教导,面对直播带货热潮,因不懂品控和售后,果断拒绝盲目跟风,“宁愿放弃流量,也不砸招牌”。
作为团区委副书记,他常给返乡青年讲课;任万中建设集团总经理时,他带领团队拿下多个全国项目,验收合格率100%、优质率82%、合同履约率100%,用数据证明实力,赢得“能扛事、会干事”的口碑。
葛争争坚信“杜堂模式”的共荣逻辑,推动村民、企业、商户深度绑定。谈及未来,他计划让“杜堂模式”走出木兰花乡,在城市圈复制“花乡景区”,还常对返乡青年说“别盼一夜暴富,扎根深才能结果”,希望为乡村持续注入人才活力。
从攥着父亲借来的学费,到扛起数亿投资的压力;从懵懂孩童,到统筹全局的掌舵人,葛争争的成长早已与这片土地交织。木兰花乡的繁花,承载着葛天才“亏本也要发工资”的乡土情,也镌刻着葛争争“名正言顺”的商道坚守。
“杜堂模式”的成功,是两代人对乡土之“根”的回望,更是对乡村振兴之“路”的拓新。它证明,真正的振兴不仅是物质丰盈,更在于精神传承——当诚信、互助、对土地的敬畏在商业土壤中扎根,乡村便有了生生不息的灵魂。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