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话题最近成为网友较为关心的热度话题,各方讨论的背后,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以及对提高餐饮质量的诉求。
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而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产物,该事件持续发酵的关键在于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以及食品安全这一民生底线。
预制菜在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已被明确定义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并明确要求“不添加防腐剂”。这一规定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伴随生活节奏加快和餐饮业连锁化趋势,预制菜凭借标准化、高效率与成本可控等优势,已成为餐饮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一些地方将预制菜纳入地方发展规划,积极打造产业集群,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然而,消费者为何普遍对预制菜抱有抵触情绪?究其根本,是信息不透明导致的信任危机,当消费者以现炒菜的价格购买预制菜时却未被提前告知,便容易产生被欺骗感。
如何化解消费者疑虑,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透明化是关键所在。餐饮企业应当主动公示预制菜使用信息,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有关部门可推动建立预制菜告知制度,要求餐饮企业在菜单、餐厅醒目位置或通过数字化手段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
标准化是预制菜行业的另一重要发展方向,加快制定覆盖生产、运输、储存全流程的标准体系,不仅能够保障食品安全,也能助推行业整体升级。同时,应鼓励企业在保鲜技术、风味还原等环节持续创新,使预制菜在保持效率优势的同时,尽可能接近现制菜的口感和营养。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同样不可或缺。应当建立畅通的投诉渠道,对虚假宣传、欺诈行为依法惩处,形成有效震慑。消费者也需提高维权意识,遭遇欺诈时注意保留证据,主动维护自身权益。
预制菜的争议折射出中国餐饮行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磨合。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生产,餐饮模式的转型不可避免。但无论模式如何变化,保障食品安全和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基本原则不容动摇。只有让消费者清晰了解所购产品,并对其安全性建立信心,预制菜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认可。
未来,预制菜行业需以标准化保障安全与质量,以透明化赢得信任,以创新提升体验与价值。唯有安全与透明并重,预制菜才能走出当前舆论困境,真正成为现代餐饮体系中安全、可靠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消费者权益与行业发展的双赢。(武昌区中华路街道 李凯凯)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