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李庆
通讯员 陈艾利 刘明娇 张翔
9月20日,由武汉出版集团主办的首期武汉文脉大讲堂在武汉中心书城开讲,著名历史学者、《武汉文脉》编委会顾问、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作题为《从〈武汉文脉·〔乾隆〕汉阳府志〉看地方志的修纂及史料价值》的讲座。
为全面摸清武汉地方文献家底,梳理城市文化发展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文献资料数据库,2024年6月武汉启动《武汉文脉》融合出版工程,分为甲(文献)、乙(史料)、丙(研究成果)三编。2025年4月,首批成果甲编7种21册正式出版,其中有《〔乾隆〕汉阳府志》6册。
“汉阳”之名始自隋朝,隋大业二年(606),改汉津县为汉阳县,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汉阳府,治汉阳县,属湖广行省,仍辖汉阳、汉川二县。清雍正八年(1730)黄陂、孝感并入,共辖四县。
“国有史,地有志。”《〔乾隆〕汉阳府志》五十卷,首一卷,清陶士偰修,清刘湘煃纂,《武汉文脉》版据湖北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补配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手抄本补全影印。该志翔实记载了清乾隆年间汉阳府及所辖汉阳、汉川、黄陂、孝感四县之历史沿革、地理人文概貌,弥足珍贵。
讲座中,严昌洪教授围绕《武汉文脉》“文献编”与乾隆《汉阳府志》简介、地方志的修纂、地方志的史料价值、整理出版旧志须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他指出,《〔乾隆〕汉阳府志》详细记载了清代乾隆年间汉阳府及其辖县的历史沿革与地理人文风貌,其首创的“天官卷”体例尤为独特,系统地辑录了天文历法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稀缺性。
严昌洪说,地方志具有历史延续性、内容广博性和材料真实性三大特征,是反映地方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旧方志也为新方志的修撰提供宝贵参考。
据介绍,武汉文脉大讲堂是在武汉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武汉出版集团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目的是广泛传播武汉城市文化,推进《武汉文脉》编纂出版成果惠及广大读者。该讲堂依托《武汉文脉》专家资源,定期邀请学者讲述武汉文脉故事,推动经典文献贴近大众、融入当代生活,在城市文脉传承中焕发新的时代价值。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