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李庆
沙湖,武汉内环最大的城中湖,一向以宁静秀美著称。
如今,这片水域的脉搏,正与千里之外的黄浦江同频共振,跳动出强劲的“双碳”节拍。
9月23日,上海浦东。
武汉市武昌区举办的“双碳”招商推介会上,掌声不断:
本次活动签约“双碳”领域重点项目共23个,为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再添新伙伴。
这已是两年内,武昌第三次主动奔赴上海,共叙“碳”缘。
一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正为沙湖带来深刻变革。
支撑全国碳市场硬核“成绩单”
在中国,能叫“大”的城市,只有两个:大上海和大武汉。
此外,这两大城市还有一个特别的关联: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交易中心落地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武汉。
截至9月24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7.18亿吨,成交额492.38亿元人民币。其中,2024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
9月24日在上海举办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晒出全国碳市场“成绩单”。
这张“成绩单”,离不开中碳登的强力支撑。
位于武昌沙湖畔的中碳登,是全国碳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被誉为“碳资产大脑”“碳交易枢纽”,承担着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清结算等功能。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线上交易,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这是武昌最耀眼的高光时刻之一,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事件,该市场两大系统之一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设在湖北,交易系统设在上海。
截至目前,位于武昌碳汇大厦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累计清算规模、服务重点排放企业等业务量稳居全球首位。
根据《湖北建设全国碳市场中心实施方案》,中碳登将成为湖北“十五五”规划的关键支柱:2027年目标是初步建成全国碳市场中心,完成碳清算所组建,实现碳配额、碳金融产品清算结算一体化;2030年愿景是成为全球碳交易核心枢纽,碳产业规模再翻番,国际化参与度显著提升。
企业争相落户背后的“碳基因”
此次23个涉碳重点项目跨越千里,最终选择落户武昌环沙湖周边,他们为何愿意把目光投向武汉沙湖畔?答案,藏在武昌独特的“碳基因”里。
中碳登被称为全国碳市场“神经中枢”,全国每一笔碳交易的登记、结算,都要经过这里。
“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上海负责交易,武汉负责登记结算。”武汉市规划设计院有关负责人解释,这意味着武昌手握碳市场的“核心数据库”。
港资企业誉照新能源选择将总部迁移到武昌,落户中碳登所在的碳汇大厦。“我们做零碳园区、能碳管理系统,最终要打通碳结算环节。”公司董事长黄昱衡说,在武昌,下楼就能对接中碳登,数据互通、业务联动的效率,是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
如今,碳汇大厦已聚集90余家涉碳机构和企业,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的独特生态。
而环视整个环沙湖区域,460多家涉碳企业在此扎根,从碳咨询、碳科技到碳金融,一条完整的“双碳”产业链已悄然成形。
如果说中碳登是武昌吸引企业的“磁石”,那么,数百家金融机构的集聚,则为“双碳”产业注入了“资金活水”。
截至目前,各类碳金融创新规模已超80亿元。武汉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武碳通”共储备了384个绿色项目,帮助企业拿到超353亿元融资。
除了金融,武昌的科创实力也为“双碳”产业提供技术引擎,该区高校云集、重点实验室众多、大批两院院士,构成了强大的创新矩阵。
中汽碳数字计划在碳汇大厦注册新公司,依托本地科研资源,推进汽车与船舶碳足迹联动的创新项目,企业相关负责人说,“这里既有脑力,又有场景,是‘双碳’企业的理想大本营。”
未来将集聚涉碳企业1000家以上
今年8月,国家出台《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9月,湖北提出要高水平建设环沙湖双碳经济带。
政策红利叠加下,武昌的“双碳”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规划,武昌正以环沙湖为核心,打造“两区一中心”——全国碳金融和“双碳”服务业集聚区、全国低碳应用场景先行示范区、“双碳”经济国际交往与展示中心。区域范围涵盖1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未来还将联动滨江数创走廊、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形成“新三区融合”的发展格局。
“我们的目标是,用5到10年时间,集聚涉碳企业1000家以上,产值突破1000亿元。”武昌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武昌将沿着“碳金融—碳服务—碳科技”的路径,推动城区功能、产业结构全面绿色转型。
眼下,这张蓝图正在加速落地。
绿技行把华中区域总部设在武昌,参与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万帮数字能源依托在鄂8万根充电桩的布局,计划在武昌打造光储充放示范项目;中汽碳数字的汽车碳足迹数据库,也将在这里与碳市场深度对接。
从沙湖畔的中碳登,到辐射全国的“双碳”产业生态,武昌正以“碳”为媒,搭建起一座面向全国、联通世界的绿色桥梁。
未来,当更多涉碳项目在环沙湖落地生根,这片11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成为湖北乃至全国“双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间”,为绿色中国建设注入武昌力量。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