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王佳文
摄影记者 黄士峰
实习生 林芳灏
海报制作 彭植
他曾是普通的小镇青年,用寒窗苦读铺就通往城市的道路;他也是不甘守成的“创二代”,用整个青春的沉淀完成从学子到实业家的蜕变。当同龄人在都市写字楼里追逐梦想时,丁亚威选择回到武汉黄陂家乡的乡镇工厂,从露天货场的发货员做起,在钢模的碰撞声中寻找自己的人生答案。十六年间,他驱车数十万公里开拓市场,斥资上亿元扩大规模,将父辈的传统工厂打造成为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这位80后企业家用实干证明:最绚丽的创业舞台,不一定在繁华都市,也可能藏在家乡小镇的绿水青山间。
从繁华都市回到小镇实干
2009年的夏天,丁亚威提着行李站在黄陂区罗汉寺街道的岔路口。刚从武汉高校毕业的他,面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边是同学们纷纷奔赴的都市的光鲜亮丽生活,一边是父亲经营了将近二十年的乡镇工厂——武汉宏建路桥钢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建公司”)。
“那时候,从武汉城区的大学毕业再突然回到家乡工作,感觉像退了一个时代。”丁亚威回忆道,想去城区和老同学见面,需要提前一天计划,辗转三小时车程,回来时已是深夜,乡镇的街道漆黑一片。同时,同学们都在舒适的写字楼上班成为“白领”,他却在工厂的一线面对噪声和油污,这种强烈的对比曾让初出校门的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父亲丁国栋这个在车间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匠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他把儿子当作普通的“学徒工”,从宏建公司的工厂里最基础的发货岗位做起。这个所谓的车间,其实更像一个露天堆场,在一片空地上,各种钢模部件在日晒雨淋中等待装车。每天上班,丁亚威就要拿着厚厚的图纸,在成山的钢模中寻找对应编号。夏日的阳光灼烧着钢板,表面温度高达五六十多度,丁亚威和光着膀子的装卸工人们一起挥洒着汗水;雨天的雨水打湿了图纸,字迹模糊不清,他不得不在货场和办公室之间来回奔跑核对。这个在大学里学习管理营销的年轻人,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实业”。这种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让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
转折发生在一次日常送货的路上,他和同事一起经过一段宽敞而平整的快速路时,同事突然说:“亚威,这段路用了我们厂生产的路桥钢模,有些部件还是你发的货。”那一刻,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他突然理解了父亲常说的“添砖加瓦”的含义。这座城市的脉络里,流淌着他亲手输送的“血液”,他从此不再怀疑的自己的选择,他坚定决心要在小镇的工厂里实干与沉淀。
数十万公里路上的淬炼
2012年,当丁亚威在工厂一线的发货岗位沉淀了三年后,父亲决定让他转入业务岗位。这个转变,开启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二阶段。
从此,宏建公司那台老旧的手动挡SUV,几乎成了业务员丁亚威的“移动办公室”。里程表显示,这台车一年要跑十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这些里程数,记录着一个年轻业务员的成长轨迹。“最劳累的时候,一天要跑分布在武汉东南西北的好几个工地。”丁亚威回忆,一大清早驱车出发,深夜返回是家常便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劳动带来了转机。当年,武汉四环线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但宏建公司之前与这类大型项目无缘。丁亚威没有放弃,他带着三年来积累的现场经验,一次次拜访项目方。与其他业务员不同,他不仅能谈价格,更能深入讲解每个部件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
“当客户问我某个钢模的焊接工艺时,我不仅能说出技术参数,还能现场画出示意图。”这份从一线沉淀下来的专业底气,最终打动了客户,丁亚威成功承接了一笔参与四环线建设的2000万元的订单,成为宏建公司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奔波,是无数次被拒绝后的坚持,更是三年基层历练的成果转化。
在业务跑动中,丁亚威始终保持着技术人员的敏感。2017年在江苏无锡考察时,他第一次见到激光切割设备。当看到一块普通钢板在激光下被切割成精美的图案时,他对技术革新的热情被点燃了。
随后两年,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宏建公司花费数百万元引进了先进的激光切割设备。新设备投产后,产品的误差和质量都远优于老旧生产线的产品。有客户拿到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后甚至感叹:“这前后两批就像是两个不同的厂生产的。”这句话,让丁亚威更加坚定了要有自己核心技术的决心。
在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后,丁亚威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研发行业都鲜有人使用的“智慧梁场”新技术,在大量技术和资金投入后,宏建公司已经能熟练运用该技术。“这个技术相当于直接在施工现场建设一个能够智能管理的工厂,可以极大提升施工方的效率,在屏幕前就能控制整个生产线。”丁亚威说,荆州李埠长江大桥等重要交通枢纽项目就正在使用宏建公司的“智慧梁场”技术,目前,湖北省内仅有三家公司有能力使用该技术,宏建公司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创二代”为20年老厂“再创业”
近两年启动的数万平方米的新厂区建设,是丁亚威的又一次大胆投入。他拿出了1.8亿元的投资,相当于宏建公司好几年的毛利润。
“当时,我最亲近的母亲反而第一个反对这件事。”丁亚威表示,母亲罗凤琴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么多年辛苦赚来的钱投入到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未来中。这位传统的乡镇妇女,更希望儿子守住家业,而不是冒险创新。那几个月,母子俩的争论成了家常便饭。“钱放在银行里只是数字,投入实业才能创造价值。”这句话的创业精神最终打动了母亲,成为了他说服母亲的理由。父亲丁国栋则默默地支持着儿子,他说:“当年我们那一代人创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创业一定要有付出。”如今,新的钢结构厂房已初具规模,预计明年投产后,宏建公司的年产值将实现翻番。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丁亚威也越来越意识到肩上的社会责任。他的工厂吸纳了160多名本地员工,这些原本可能要去外地打工的乡亲,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的工作。宏建公司不仅教会文化程度不高的乡亲们电焊、操作激光设备等技能,更帮助他们获得职业认证。宏建公司全额资助员工考取电焊证、叉车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这项政策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但在丁亚威和父母看来,这笔投资值得,一位乡亲持证上岗,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都能提升。有今年刚考取了电焊证的工人说:“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什么都不会,以前外出打工也只能干最简单的流水线工作。在宏建公司我学会了电焊技术,我终于有了谋生的一技之长,未来感觉踏实多了。”
走在隆隆作响的车间里,丁亚威不时停下脚步,扯着嗓子与工人们交流技术细节。这个曾经的小镇青年,如今已成长为懂技术、懂管理、有担当的实业家。十六年光阴,改变的不只是企业规模,更是新一代乡镇企业家的再创业历程。从手工焊接到智能控制,从露天货场到智慧工厂,这条路他走过整个青春。这个从乡镇走出的实业家,正在用他的方式,为家乡搭建通往未来的道路和桥梁。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