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肖波
黄陂区位于武汉北部,自从木兰大道贯穿全境后,依托丰富的木兰文化资源与旖旎的自然景观,被誉为“武汉后花园”,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也是武汉的空铁港门户,自古就有“无陂不成镇”的说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游客的持续增多,生活垃圾产生量显著上升,如何科学高效处理垃圾,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为破解这一困境,黄陂区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在居民小区、村湾、公园、街道设置分类垃圾桶,举办“盘龙文化、二程文化、木兰文化”叠加进来的垃圾分类知识宣讲比赛,鼓励居民和游客参与其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理念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在武汉黄陂,这片木兰故里的土地上,垃圾分类正成为提升城市颜值与内涵的新引擎。
走进木兰草原景区,曾经散落的零食包装袋、饮料瓶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环保驿站颜色分明的分类垃圾桶整齐排列,分类桶标识清晰醒目,成为城市文明的无声注脚。
在居民小区里,垃圾分类也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观念蝶变与行动升级。2024年以来,黄陂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在居民小区投入分类亭棚1680余座,进一步完善了垃圾分类设施体系,构建整洁宜居新空间。近期,城管部门还着力推动精品小区入户宣传+“两袋两桶”活动,将垃圾分类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从源头减少混投问题。
黄陂区设置的垃圾分类亭
更难得的是,垃圾分类还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城市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双重提升。黄陂区政府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校园课堂,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孩子们带动家长养成分类习惯;在滠水公园、定远公园、二龙潭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置的宣传角,持续引导市民游客践行分类意识;木兰景区群的宣传栏上,垃圾分类小贴士与木兰文化故事相融合,既传递了环保理念,又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如今,在黄陂的街头巷尾,主动分类投放垃圾已成为一种新风尚,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在自觉成为“武汉后花园”的守护者、践行者。
黄陂分类工作人员向居民发放厨余垃圾桶
从景区到社区、从田野到乡村、从成人到儿童,垃圾分类在黄陂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垃圾分类,正让木兰故里在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添新颜值。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