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记者 常怡
摄影记者 黄士峰
海报设计 彭植
“真正的武汉风味,藏在这碗热干面里。沸水里煮8分钟,淋上红油、酸豆角,再拌入灵魂芝麻酱,一口下去全是暖意。”近日,黄陂区王家河街太阳寺村的院落里,90后“网红”熊聪正对着镜头直播带货,镜头前的本土美食冒着热气,弹幕里下单的呼声此起彼伏。

从记录田园日常的“农村熊先生”,到执掌传媒公司的“新农人领头雁”,熊聪用三年时间聚拢全网近百万粉丝,以直播助农、公益帮扶、人才培育为抓手,让流量扎根乡土,为家乡振兴注入蓬勃动能。
家乡土地唤回归乡人
熊聪的童年记忆,是黄陂农村的风雨与温情交织的画卷。6岁那年,一场意外如晴天霹雳,父亲在工地意外失去右腿,家庭顶梁柱轰然坍塌,生活的重担无情地压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近20年时间里,全家仅靠低保维生,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为帮母亲分担重担、供妹妹求学,年少的熊聪早早辍学打工,在生活的磨砺中艰难成长。
“那些年,乡亲们的帮助比亲人还亲。”熊聪始终记得,谁家有余粮都会悄悄送来,农忙时邻里主动搭手插秧割稻,这些细碎的善意如同星光,在苦难岁月里照亮了他家的路,也在他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

成年后为追寻爱情与机遇,熊聪远赴广州与妻子袁萌一同打拼。在袁萌舅舅的助力下,两人在外贸行业拼搏出一片天地。订单越来越多,日子日渐富足,但城市的霓虹始终抵不过心底的乡愁。
“夜里总梦到老家的稻田,风吹过稻浪的声音特别清晰。”对父母的牵挂、对故土的眷恋,让他愈发坚定了返乡的念头。
2021年,熊聪与袁萌商量后,带着在外打拼积攒的经验、资金,更带着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回到了黄陂农村。“苦日子里,是乡亲们帮衬着我们家,这片土地养了我,我总得回来做点什么。”熊聪的话语中,满是感恩与坚定。他知道,自己的根在这片土地,他要回来,用自己的力量回馈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回报曾经帮助过他们一家的乡亲们。
夫妻合拍短视频出圈
初归故里,熊聪也曾陷入创业方向的迷茫。一次偶然,他拿起手机拍摄与妻子的日常,没承想竟意外开启了流量大门。
“刚开始就是拍着玩,吐槽她爱藏私房,记录下田干活的样子,完全没指望火。”熊聪笑着回忆。镜头中,他调侃打趣,妻子袁萌默默配合,夫妻俩的默契在日常片段中自然流露。

视频里没有精致道具与剧本,只有最真实的乡村烟火:清晨鸡叫唤醒村庄,夫妻俩扛着农具迎着朝阳下田;傍晚余晖洒满庭院,两人围坐桌前分享劳作趣事;邻里串门时的家长里短,透着浓浓的人情味。
“像回到自己老家,太亲切了”“这才是农村夫妻最真实的模样……”网友的留言刷屏评论区,甚至天天催更。慢慢地,“农村熊先生”账号迅速走红,仅用了三年时间,全网粉丝逼近百万。
“以前都是他拍我,后来我们两人带着村民们一起出镜,内容也更加丰富有趣。”袁萌告诉记者,视频都是熊哥自己学着剪辑,自己则帮忙运营账号。

走红后的熊聪,并没有满足于只记录家庭日常。他深知,自己的家乡黄陂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宝贵的创作素材。于是,他将镜头逐渐扩展,对准了家乡的全貌。
桃花节,他用镜头展现万株盛开的桃花,邀请大家赶赴那一场与春天的盛约;端午时节,他记录下舞龙舞狮的热闹场景,锣鼓声里满是节日氛围;春节期间,他拍摄村民做三鲜、贴春联的习俗,让异乡游子重拾家乡年味。通过他的镜头,黄陂的田园风光、民俗文化被传递到全国各地,这片土地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见。
以传媒之力助乡村振兴
“网友信任我,乡亲们需要我,这是回馈家乡的最好机会。”怀揣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2023年,熊聪成立了熊哥文化传媒公司,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
创业之路伊始,王家河街道与太阳寺村村委会便主动伸出援手,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街道多次精准对接文化传媒、电商运营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邀请他们上门“一对一”提供指导;太阳寺村村委会则暖心破解场地难题,将村委会后院的房屋租给熊聪成为创业基地,让熊聪的创业梦想有了落地生根的“沃土”。
万中李果园的黄桃直播至今让果农记忆犹新。镜头前,熊聪捧着饱满的黄桃热情推介:“这是阳光雨露滋养的天然美味,咬一口全是汁水。”真诚的讲解打动了网友,当场让果园销量翻倍。

两年来,这样的公益助农直播从未间断,玉米、蓝莓、茶叶、茶籽油、梨子等黄陂特产,在他的直播间成了“香饽饽”。他凭借着对家乡农产品的深入了解,以及独特的直播风格,将每一款产品的特点和优势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了大量网友下单购买。

如今,熊哥传媒已汇聚20余名志同道合的主播,形成以“三农”为核心的创作矩阵。他们不仅带货,更拍摄乡村风光、非遗文化,用精美的画面与生动解说,让黄陂风土人情触达更广泛人群。“我爸妈是熊哥的粉丝,跟着买了不少农产品,没想到自己也能加入团队。”员工喻璟说,熊聪夫妇待员工如家人,手把手传授直播技巧。

公益路上,熊聪同样步履不停。端午为困难老人送粮油,中秋慰问福利院,定期关怀环卫工人,过年杀猪分给居民……每年超20万元的公益支出,他从未犹豫。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正筹划建立新媒体培训基地,“想培养更多乡村代言人,让黄陂的山水美食走向全国,让年轻人看到农村的机会。”
从单枪匹马到带动一群人,这位90后青年用镜头点亮了家乡的振兴路。当流量扎根乡土,当初心化作行动,熊聪正书写着“新农人”的责任与担当,让流量在黄陂大地上结出沉甸甸的“共富果”,将“黄陂”作为品牌推广给更多人。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