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王碧霞
“以前这片荒地全是杂草,现在变成了能聊天、能健身的广场,真是太方便了!”10月13日,家住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宝安社区金洋花园小区的王婆婆指着焕然一新的金邻科普广场,脸上满是笑容。
近日,宝安社区通过盘活闲置荒地、废旧场地,相继完成电动车棚、科普广场、智汇亭三大惠民改造项目,而这一系列蝶变的背后,正是“听民声、集民智、聚民力、解民忧”四民工作法的生动落地。

听民声:摸清需求才能“精准施策”
“小区电动车没地方停,飞线充电太危险”“老人小孩缺个休闲活动的地方”“废旧凉亭没人管,杂草丛生,想纳个凉,都没有地方……”
年初,社区工作人员带着“问题清单”,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院落座谈会等形式,历时半个月,对收集的众多居民意见按轻重缓急进行收集。“群众的‘吐槽点’就是我们的‘发力点’。”社区负责人表示,通过梳理意见发现,“闲置地利用”“停车充电”“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是居民反映最集中的三大诉求,这也为后续改造项目的确定指明了清晰方向。
集民智:众人商量才有“贴心方案”
“电动车棚要留够充电接口,最好装智能断电装置”“科普广场能不能加些适合小朋友的运动区域”“智汇亭得配遮阳挡雨的设施,再放些便民椅子……”
针对三大改造项目,社区专门组建了由居民代表、物业、小区能人、退休党员组成的“议事专班”,先后召开3次方案研讨会。在废旧地改电动车棚时,有居民提出“充电费用透明化”的建议,专班当即采纳,决定安装扫码计费的智能充电桩;改造金洋智汇亭时,退休教师李师傅提议增加“屋顶遮风挡雨”,商定的方案提交业主大会表决;最终确定的改造方案,处处透着“居民说了算”的温度。
聚民力:携手参与才有“共建合力”
“我懂水电,棚子的线路铺设我来搭把手”“周末我有空,负责场地清理……”
改造施工阶段,社区发出“共建美好家园”倡议,短短3天就有10余名居民报名成为志愿者。在金邻科普广场的地面彩绘环节,居民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动手,绘制深绿的地面;电动车棚施工时,退休工程师张叔主动担任“质量监督员”,每天到场检查建材和施工工艺。从场地清理到细节完善,居民全程参与,让改造项目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出力”的民心工程。
解民忧:落地见效才有“民生温度”
“施工噪音会不会影响孩子上网课?”“材料堆在路边会不会挡路?”针对施工中居民的新顾虑,小区建立“每日沟通会”机制,每天安排小区能人对接居民诉求,及时调整施工时间、清理场地杂物。
如今,三大项目全部投用:废旧地变身的电动车棚可容纳50辆电动车同时充电,彻底解决“停车难、充电险”问题;金邻科普广场成为集科普宣传、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打卡地”;金洋智汇亭则成了邻里聊天、读书看报的“暖心角”。“以前的‘边角料’变成了‘香饽饽’,社区治理越来越接地气了!”居民们的认可,成了最鲜活的治理答卷。
宝安社区负责人说,以“四民工作法”为抓手,把话筒交给居民、把方案交给群众、把力量聚在一起,就能让惠民项目真正落地生根,解锁社区治理的“新风景”。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