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黄梦媛
通讯员况昕昀 邓浩
在武汉市武昌区星海路与紫沙路的交会处的小龟山,一片红砖建筑群掩映在梧桐树下,龙门吊、老机床交错而立。
傍晚时分,站在小龟山的制高点俯瞰,红砖建筑在夕阳下格外醒目,梧桐树影斑驳如旧,园区中间的小广场上,有人站在龙门吊下拍照打卡。

这个闹市中的小公园,别样安静。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如今以“金融文化公园”的身份重生,80余家企业和机构相继入驻,这里成为武汉城市更新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武汉金融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座曾沉寂多年的工业厂区,如何通过保护性修缮与功能改造,蜕变为低强度开发、高价值利用的现代服务业园区?新闻记者走进小龟山,探寻城市更新路径。
不追求短期效益,老园区放弃房地产开发
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的前身是中国电建湖北电力工程公司的设备生产基地。
上世纪70年代,这里机器轰鸣,是多个重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大后方”,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战略调整,2010年前后,企业陆续搬离,这片土地逐渐闲置,成为了城市中的“工业锈带”。
园区运营方负责人李亚丹告诉新闻记者,2016年,南国置业携手中国电建湖北电力工程公司,开始对园区转型之路进行规划。当时,武汉楼市正红火,这片位于武昌核心地块的土地如果用来建住宅,无疑能获得丰厚的收益。
武昌区和园区产权方、运营方反复磋商论证,最终达成一致:不追求短期效益,不搞传统房地产开发,打造华中地区首个金融小镇。
2017年8月,武昌区召开关于小龟山金融公园建设工作专题研究会,明确按照原地、原面积、原高度的“三原”原则进行改建,多方合力推进园区更新改造及后续运营工作。

“如果开发住宅,收益固然可观,但土地的长期价值将被透支。”园区运营相关负责人殷俊说,“我们是在延续历史。”
改造过程中,建设者们最大程度维持园区工业风貌,保留了厂区历史格局、建筑尺度和龙门塔吊等特色工业设施,将其巧妙转化为园区景观和文化符号,为避开老树根系,地下管网全部手工绘图。
李亚丹指着墙上一张老照片向记者介绍,照片中,锈蚀的钢架与杂乱的建材堆叠,与如今绿植环绕的金融园区形成鲜明对比。
2021年10月,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正式开园,曾经的工业老厂房成功蝶变为一座充满“工业风”的金融功能绿色生态园区。
80余家企业机构入驻,形成“金融生态高地”
26日,新闻记者在园区看到,梧桐树、红砖墙、龙门吊等工业符号被完整保留,甚至墙面的标语也进行了复原,3.2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与10余处工业景观相融,形成了“工业风格+金融功能+公园属性”的独特气质。
在梧桐大道上,红砖砌成的办公空间色彩鲜明,风格独特,与周围的绿植相互映衬,混凝土、锈钢板等工业元素仿佛诉说这里曾经的辉煌。

“我们选择扎根这里,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产业生态。”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负责人说,“老厂房改造的办公楼很有味道,更重要的是一批省内产业龙头都在这里聚集,不出园区就能对接业务,这种集聚效应是其他地方比不了的。”
武昌区政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金融业是该区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园区投用以来,该区积极引导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成功引进上海证券交易所中部基地在园区落地,以该基地为核心资源,着力推动金融企业集聚与产业链条延伸,已实现从“空间更新”到“产业焕新”的跨越发展。目前,湖北联投资本、湖北融资担保集团等80余家金融及金融服务企业和机构已入驻,基本形成涵盖股权投资、上市辅导、科技金融的多元化金融业态,小龟山也成为武汉首屈一指的“金融生态高地”。
为了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园区配套金融服务中心和综合会议中心,开园至今已举办了400多场金融相关活动,确保周周有论坛、月月有峰会,为园区内外企业提供上市规划辅导、资本思维培训、金融政策研究、产业孵化等服务,被企业称为“华中金融会客厅”,在平台建设、活动补贴、服务保障等方面,支持园区及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同时,4年来,这里的企业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引来汩汩活水,累计贡献税收超过10亿元。
为武汉城市更新提供可复制的参考案例
金融企业和机构聚集后,如何互相赋能产业发展,实现美美与共?
事实上,多地都在推动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武昌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建金融公园的意义就是把大家都聚在一起,让大家多交流、多走动,激发各自活力、形成发展合力。
殷俊说,园区集聚的优质金融资源,也在不断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例如,联投资本的“联链通”平台融资规模双破百亿元,为5000多家工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广电资管已累计完成纾困转贷业务规模近20亿元,服务了全省数十家中小微企业。
业内专家认为,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的成功改造,为武汉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参考案例。
傍晚时分,园区梧桐大道逐渐热闹起来。金融从业者与周边居民并肩跑步,孩子们在龙门吊广场嬉戏,社区的志愿者正在筹备反诈宣传展,“过去厂区与社区隔着一道墙,现在共享一片绿。”周边小区的居民们说。
殷俊介绍,将积极探索园区、社区、城区“三区合一”机制,持续做好配套服务,营造符合金融行业特点的园区环境。

目前,园区综合党委联动街道、社区,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点、政协委员之家,并引入“政校企”资源: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建产学研基地,为企业输送人才;开设寒暑假托管班,解决职工子女看护难题;组织康跑、金融知识进社区等活动,打破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壁垒。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改造,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转变,小龟山的实践证明,低强度开发与高价值利用可以实现有机统一,通过保留历史肌理、植入新兴功能、联动社会资源,城市工业“锈带”完全可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秀带”。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