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王佳文
摄影记者 黄士峰
海报制作 彭植
通讯员 黄宣

在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的寻常阡陌间,一片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棚内绿意盎然、温暖潮湿,种植的也并非本地常见的蔬菜瓜果,而是一株株挺拔的凤梨,金灿灿的果实正散发着热带独有的香甜。这片湖北独一无二的凤梨田,属于一位名叫彭凛的95后年轻人。他放弃了繁华都市的设计师生涯,执起锄头,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用知识与汗水,把“热带水果采摘园”搬到了北纬30度的武汉黄陂,实现了多种热带水果在湖北省的规模化种植。
从广告行业到农业“新兵”
2017年,彭凛大学毕业,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的他与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他走进了武汉的写字楼,成为一名广告行业从业者。然而,仅仅工作两年后,他便意识到了枯燥的办公室工作并不适合他,反而更向往老家田间的自由自在。“我性格就是这样,不喜欢上班的感觉,不喜欢受制于人。”彭凛坦言,早在大学时期,创业的念头就已在他心中萌芽。
就在他尚未毕业时,家乡的农场已悄然生长。2014年,他的母亲刘翠娥率先投身农业,从几十亩地、散养土鸡起步,开启了家庭农场的创业之路。彭凛假期归来总会到农场帮忙,对现代化农业有了初步的接触。后来,他一方面看到母亲刘翠娥独自经营的辛劳,另一方面,一则“大学生养猪致富”的新闻深深触动了他。“它让我对农业有了改观,我觉得大学生回村搞农业,不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他意识到,创业拥有无限可能,而上班或许只是按部就班的一条路。

2019年,怀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家庭的责任,彭凛正式辞去工作,回到黄陂区祁家湾的黄砦村,全身心扎进了农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接班”过程。初回农场,他从最基础的杂事做起:外出送货、接待客人、到大棚里干农活……刘翠娥告诉他:“以后你要是发展起来了可以不做,但你一定要会。”于是,这个本就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重新拾起了农具,在大棚里潜心学习种植技术。
在参与农场管理的过程中,彭凛开始思考农场的未来。他发现,种植亚热带地区普通的桃、梨等水果,在本地竞争激烈,价值不高。而刘翠娥早年独具慧眼,引进了当时在武汉市都极为罕见的火龙果,并取得了成功,这给了彭凛巨大的启发。“只有种植热带水果,才能在市场上获得差异化竞争的优势。”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打造以热带水果为特色的采摘园。这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为农场后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钻凤梨在湖北首次实现“南果北种”
确定热带水果的特色方向后,彭凛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挑战性的水果品种——凤梨。然而,在湖北种植凤梨,无异于一场“逆天而行”的农业实验。凤梨是典型的热带水果,生长周期长达16至18个月,对温度极为敏感,且需要复杂的人工干预才能顺利结果。
引种之路布满荆棘。彭凛和母亲多次远赴广西、海南等凤梨原产地考察、选苗、学习技术。为了不影响农场正常运转,母子俩还常常轮流外出求学。第一次试种,他们满怀希望,但因经验不足,最终结出的却是果实瘦小的菠萝,虽香气浓郁,但商品价值低。第二次,又因技术不成熟,凤梨植株秆细,长势不佳。

两次尝试就耗时近3年,但接连的挫折没有击垮他们。彭凛总结教训,将成功的关键归结为两大技术难关的攻克。首先是“越冬关”,武汉冬季的严寒对凤梨是致命威胁。他们采用了“双层内膜”大棚保温技术,即一层外膜加一层内膜,构筑双重防线。在极端低温天气,他们甚至会在棚内点燃特制的“增温炭”,像给凤梨“烤火”一样,确保它们能安然越冬,哪怕停止生长,也绝不能冻死。
其次是“催花关”。凤梨在自然环境下很难在华中地区顺利开花结果,必须进行人工干预。这项核心技术,是他们在广西学来的“独门秘籍”。彭凛介绍,他们需要使用一种特定的催化剂,人工灌入凤梨的芯部,这类似于“人工授粉”。“这个过程需要精准的时机和技术,是决定能否结果的核心。”他解释道。
除了技术,他们还改良了种植方法。在今年最成功的一批金钻凤梨地里,他们铺上了厚厚一层由自家散养土鸡和羊群产生的有机肥作为底肥,这不仅保证了果实的绿色健康,也使得凤梨个头硕大、风味更佳。今年,这批历经近五年摸索才成功种植的金钻凤梨终于成熟上市,品质不输南方原产地。
如今,刘小丫家庭农场也今非昔比。从2014年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如今总面积超过1000亩,其中包括280多亩的核心园区和外面七八百亩实行水稻与油菜轮作的土地。农场产品早已不只有凤梨和火龙果,还拓展了果冻橙、草莓、桑葚、阳光玫瑰葡萄、枇杷等十几种水果,实现了“四季有果摘”的完美闭环。销售上,他们依靠早年积累的口碑,形成了稳定的“回头客”群体,通过朋友圈订购、现场采摘以及为学校、单位直供等方式,销路不愁。他们的凤梨采摘价能卖到20元一斤,依然供不应求,是湖北省内独一份的“紧俏货”。
共创共享的田园愿景:技术无偿分享,带动乡邻共富
彭凛对农场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凤梨的成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他计划进一步扩大热带水果的种植规模,并持续引进新品种。在他的热带水果大棚里,芒果、番石榴、木瓜已经成功挂果,他一次次突破着“南果北种”的技术壁垒。“我们就是想打造一个武汉最大的热带水果采摘园,这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彭凛自信地说。

更难得的是,这位年轻人对于自己辛苦摸索出的热带水果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坚持无偿分享。农场里设有一间能容纳百人的科普教室,他会在黄陂区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定期组织培训,向周边乃至武汉市其他区的农户传授火龙果、凤梨等作物的种植技术。在他的带动下,黄陂区的王家河、姚集等地,如今也出现了不少火龙果种植户,其中很多人的种苗正是购自他的农场,技术也源于他的指导。这种开放的姿态,不仅壮大了武汉热带水果种植产业的雏形,也形成了农户间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除了技术输出,农场还是带动本地村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平台。目前,农场固定雇佣了三十多名本村及附近村子的村民,他们大多是60岁左右的老年人。他们只需要在农场干着熟悉的农活,年均增收就能超过3万元。来自邻村的黄忠明老人,在农场干了十多年,因年纪太大不得不回家养老,但他仍会时常骑着自行车到农场里逛逛,关心着这里的发展。他说:“我不仅是把这当作干活的地方,十多年来看着农场一步步发展,很多人都对这里有感情了。”

从广告从业者到新农人,从写字楼到热带水果大棚,彭凛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广袤的农村同样是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沃土。他不仅让热带水果在湖北的土地上生根结果,更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四季飘香的“热带果园”里共同绘制着一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主营业务:谷物种植;水果种植;花卉种植;树木种植经营;水产养殖;家禽饲养;农副产品销售;休闲观光活动等。
企业荣誉: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武汉市科普助推行动计划科普特色基地。
联系人:彭凛
联系方式:15871388890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