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莫让“网络热梗”消解语言的深度与温度
2025-10-29 16:54:00 来源:极目新闻

近日,一则记录某地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少用“包的包的”“我做不了一点”等网络梗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共鸣。当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被网络用语占据,当博大精深的成语诗句被简单直白的“666”所替代,我们不得不思考,身处网络时代,应如何守护语言的丰富性与表现力。

网络热梗的盛行有其深刻的内在必然性。一些青少年长期浸润于网络文化中,这些充满圈层特色的表达,既是他们追逐新鲜事物的表现,也是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那些在父母眼中难以理解的“暗语”,成为他们标榜个性、建立群体归属的符号。

网络用语作为语言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那些生动反映时代特征的网络用语,确实可能经过大浪淘沙,最终融入主流词汇体系,如“网红”一词已被《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

然而,当“你个老六”等表达悄然进入校园,当丰富优美的汉语被压缩成几句干瘪的流行梗时,问题已不容忽视。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长期沉溺于简单化、模式化的网络表达,势必会削弱青少年的语言组织能力与深度思考能力。正如长期食用快餐会导致营养不良,单一的网络用语同样会造成表达能力的贫瘠与退化。

今年9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其中特别增加了对网络空间用语用字的规范要求。这释放出明确信号,网络语言环境需要引导、规范。

立法只是底线约束,真正要做的,是全社会共同构建丰富、健康、有生命力的语言生态。

在武汉,“夜上黄鹤楼”活动中青少年与游客诗词唱和;在武昌,打造户部巷街头博物馆,孩子们化身“户部小侍郎”讲解古城文化;在红巷,“红巷苗苗”激情背诵毛主席诗词,讲述红色故事。这些实践告诉我们,应对网络语言的冲击,更要善于引导,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亲身感受更优美、更深刻表达的感染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精准运用成语和谚语,家长也可以带领孩子远离电子屏幕,在书香与实践中寻找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当孩子们真正领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之美,感受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壮烈情怀,自然会发现那些单薄的网络热梗何其苍白。

感受语言之美,学会准确、优美地使用语言,在网络用语与经典表达之间,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是让每个青少年都能拥有自由穿梭于不同语境的能力,既懂得网络世界的“通行证”,更掌握文明传承的“金钥匙”。(李凯凯)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