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周剑波 舒星 汤文
以高效服务为民解忧,以务实举措为民排难,以耐心细致为民纾困,武汉市黄陂区公安分局户籍民警辅警们担当作为,把小小窗口打造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亮丽注脚,实打实地为辖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

部门协同,解民“愁”
8月初,吴先生和配偶孙女士来到黄陂区公安分局滠口街派出所办理户籍迁入业务,因房屋产权证明老化破损成“碎纸片”而无法进行。关键的证明材料无法通过计算机审核,这可让吴先生夫妻俩急得团团转。

户籍民警李丹瑞将“碎片”拼凑起来发现,这的确是房屋的产权证明。按照武汉市夫妻投靠落户的规定,孙女士符合户籍迁入的条件,但这份破碎的证明也确实不能作为佐证材料。
群众办证要件不全,黄陂公安户籍窗口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积极寻求别的单位和部门支持。对内,研究政策,形成充分理据向上级部门专项请示,穷尽合法合规途径,解决实际问题;对外,为群众奔走,通过电话、走访等方式沟通协调,代为争取有效替代材料。
李丹瑞顶着烈日,陪同吴先生来回在滠口街道土地管理所、街道办事处以及吴先生所在的村里奔波,与相关人员反复沟通协调。经过2个月的努力,吴先生终于拿到了“崭新”的房屋权属证明。李丹瑞立即报上级部门审核批准,顺利为孙女士办理了户籍迁入业务。

“吴先生的材料都有,但不符合规定,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不能漠视他们的需求和利益。”李丹瑞说道。
分级办理,应民“急”
10月19日上午8点30分,正准备进入黄陂六中考场参加全国成人高考的冯女士突然发现身份证不见了,她慌忙地向旁边执勤的民警彭德喜求助。
时值周日,正在休假的户籍民警黄梦丽在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赶回单位。在仔细核验完冯女士的身份,确认无误后,她立即开具了临时身份证。冯女士激动地说:“从我进来到拿到临时身份证,只用了5分钟。本来以为‘天塌了’,幸好没有耽误考试。”

每年考试期间,考生遗忘、丢失证件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前川派出所户籍窗口以“急用现场办、按需优先办、日常办件按规定办”的分级办件制度,为考生现场开具临时身份证明,以最快的速度、最优质的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
6月6日,高考前夕,3名考生小思、小敏、小冰(均为化名)神色焦灼地冲进前川派出所户籍大厅。她们的身份证不慎遗失,而距离首场考试不足24小时。黄梦丽仔细核对考生信息,短短十几分钟,就将临时身份证明交到三位考生手中。

像这样的紧急情况,在户籍窗口并不少见。2025年以来,前川派出所户籍窗口为考生紧急办证18起,平均用时仅8分钟。黄梦丽说:“孩子们在追梦的路上,我们愿做那颗垫脚的‘小石子’。”
有感服务,纾民“难”
“警察同志,我父母双亲都行动不便来不了派出所,请你们帮帮我,他们都等着办医保卡吃药啊!”10月24日10时许,辖区居民王先生匆匆来到前川街环城派出所户籍大厅,向民警求助。王爹爹87岁长年卧床不起,王婆婆85岁神志模糊认不得人,两人每天都要吃药。王先生介绍,两老的身份证、医保卡等重要物件都放在一起,不慎遗失了,现在要为双亲补办身份证,再去补办医保卡,不然给两老买药就很不方便了。

中午12点许文华携带好办证设备,来到了王爹爹位于前川街刘寨村的家中,配合家属,将王爹爹从病榻上扶起来,又不断地安抚王婆婆让其平静下来。然后拍摄照片、采集指纹、信息核对……一整套流程下来,花费了1个多小时。
针对一些因病重、年迈、残疾等原因,不方便来派出所办理证件的群众,黄陂公安户籍窗口积极开展上门服务、邮寄到家等措施,以“无感警务,有感服务”的工作理念,切切实实解决群众“难事”。

从王爹爹家里出来后,许文华一行又去了熊店村的周先生家中。63岁的周先生因身体原因行动不便,子女常年在外工作,与妻子段女士相依为命。周先生的身份证已经到期,无法前来派出所,许文华把户籍窗口“搬”到了周先生家中。段女士握着民警的手连连感激:“你们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2025年,环城派出所累计为困难群众上门办证22次,惠及孤寡、重病、残障群众38人。许文华说:“窗口到家门,我们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保障每一位公民的权益。”
精准研判,应民“盼”
今年是第一批二代证到期较为集中的一年,来公安机关换证人数骤增。“以往城区派出所每天身份证办证50多件,现在日均要办200张左右。”分局治安(人口)大队民警黄慧介绍道。

10月以来,黄陂区身份证受理业务量最高单日达700余件次,是以往的2倍有余。第一批办理的二代证已经到期需要换领,“十一”长假期间是出行、住宿的用证高峰期,很多居民发现证件已经过期,便在假期结束后来换领身份证。
“黄陂辖区居民换领身份证的高峰还没有到来,预计在12月底至明年年初这个时间段,我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来应对。”黄慧说。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