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黄陂⑭丨海归硕士不当白领当农民,痴迷“水果中的中华鲟”
2025-10-31 16:54: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王原贵

摄影 新闻记者 黄士峰

通讯员 黄宣

金秋的风里裹着清甜的果香,武汉黄陂祁家湾街红旗村的元一果家庭农场里,29岁的沈嘉诚穿着沾着泥土的胶鞋,拎着篮子穿梭在果林间,伸手轻轻摘下一颗颗刚成熟的斐济果。从上周开始,精心培育了3年的斐济果树开始自然落果,首个采收季悄然开启。“今年果子首次成熟,大概能收2000斤。”望着果林里的累累硕果,他难掩欣喜。这是他用时光培育的期盼,每一颗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逐梦之路:跨越山海的追寻

沈嘉诚与斐济果的缘分,始于南半球的新西兰。2018年,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毕业的他,远赴林肯大学攻读农学硕士,租住的当地人家院子里,三棵斐济果树成了他留学生活里的特殊记忆。每年结果时,房东总会摘下新鲜果子与他分享。第一次尝到斐济果时,那独特的果香与口感便让他心头一动:“这么好吃的果子,怎么在国内从没见过?”

带着这份好奇,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专门撰写了一篇论文:《Suitability of Feijoa for Cultivation in the Wuhan Area》(斐济果在武汉地区的栽培适应性)。字里行间不仅藏着学术思考,更藏着一个大胆的计划:把这颗来自南半球的果子,带回故乡武汉。

2022年学成归国后,一次家庭聚会上,当他聊起这个想法时,恰好有位亲戚刚盘下黄陂一家农场。两人一拍即合,沈嘉诚以元一果家庭农场合伙人的身份,带着对斐济果的执念,在黄陂乡村泥土间扎下根。“最初只是想趁年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没有想太多。”回忆起当初的决定,他笑着说。

收获之思:欣喜之余锚定未来

斐济果原产中南美洲、盛产于新西兰的水果,外皮深绿色,内部类似芭乐,因富含维生素C、叶酸、植物纤维及多种苷类、黄酮类物质,兼具美颜、保健功效,在我国被称为“水果中的中华鲟”。虽在2000年左右由农科院引进培育,却未作为经济作物推广。

沈嘉诚来到农场后,引进了800株斐济果苗。如今,约400株在10月下旬迎来第一次结果。

记者见到沈嘉诚时,他正在斐济果林里忙碌。斐济果裹着深绿色的外皮,藏在浓密的枝叶间,要拨开叶片才能发现一串串“宝藏”。有的果子泛出青绿色的光泽,带着青涩的脆感;有的已经完全成熟,捏起来微微发软,凑近鼻尖能闻到独特的果香。

“上周陆续开始有斐济果自然落果,我们就开始了采摘工作。熟了的斐济果有鸡蛋大小,单个重30到50克。”言语间,他难掩兴奋。“第一次产量大概有2000斤,目前已被订购一空。”

为种好斐济果,他专程去浙江湖州、杭州及重庆等地的斐济果种植基地拜访学习,结合武汉的气候、土壤反复调研,在种植时同步研究品种改良与更新换代。

首次结果,既让沈嘉诚欣喜,也让他发现了不足。果树间的个体之间差异明显,结果多的树上挂着一两百个果子,少的只有零星几个。挂果密的树,果子普遍不大,远未达到理想品质。

在果树旁,他拿着笔记本记录每棵树的挂果量、果实大小,心里已勾勒出改进方案:花期引入熊蜂做自然授粉,解决结果不均的问题。做好坐果后细化水肥管理,用精准的营养供给让果子长得更饱满。同时做好疏果,他发现斐济果长到黄豆大小时疏果最合适,去掉弱果、密果,才能让养分集中到优质果实上。

“斐济果树从树苗到首次结果需3年时间,之后产量逐年增加,直到第7、8年才稳定。希望通过科学管理,争取明年让总产量提升到6000斤,让每一棵果树都能结出大果、好果。”他说。

田园之守:海归筑梦向远方

如今,农场的采摘季已形成规律:5月中旬至7月中旬摘水蜜桃、黄桃、血桃和脆毛桃;8月摘晚熟的黄桃和梨;10月则是柿子和斐济果。目前还在为桃、梨、柿子等水果申请绿色食品商标,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已上门采集土样、水样和果实样品送检,“争取明年我们上市的水果能打上绿色食品的标。”沈嘉诚满怀期待。

果园的发展,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实惠,刘女士的家住在附近,从2024年4月份开始,她每天到农场上下班。“以前想找活,需要跑很远,现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既可以挣钱,又能照顾家里。”刘女士透露,在元一果家庭农场内长期工作的周边村民有7人,农忙时临时雇佣的最多有20多人。“他们来做事,既能照顾家,又能挣钱,还能帮我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沈嘉诚笑着说。

对于未来,沈嘉诚规划得很清晰:“将元一果家庭农场建立成四季果园,实现全季采摘,吸引更多游客到黄陂休闲采摘,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引入更多斐济果品种,为后续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明年还计划开展线上直播、电商销售等渠道,让更多人尝到本土种植的斐济果。”

夕阳西下,沈嘉诚仍在果园里忙碌,他轻轻抚摸着挂满果子的枝条,声音里满是笃定:“上学时,老师常说‘桃三李四柑八年’,意思是桃树要三年、李树需四年、柑橘更是要等足八年才能结果。我本科毕业论文都写了一年,可想而知,果树种植这条路有多漫长、多不易。但既然选定了它,就没想过回头,只会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

他抬头望向远处长势喜人的果林,晚霞洒在他脸上,也洒在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在黄陂的乡村里,这片果园不仅结着累累硕果,更承载着一个海归青年用知识与汗水浇灌的“田园梦”。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