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光谷·追光者㉒|孟涛:他的手机号向所有当事人公开,被称24小时在线法官
2025-11-06 14:57: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孙婷婷

通讯员陈木子

11月3日临近下午一点,刚结束三场庭审的孟涛穿着法袍匆匆回到办公室。推开门,桌上案卷资料如山,层层叠叠——当事人送达地址、银行账号、逾期金额……几乎淹没了那盒变冷的午饭。

他端起盒饭刚扒了几口,手机铃声便急促响起,一起信访案件的当事人急需他出面协调,情况紧急,必须马上出发。孟涛放下筷子,拿起公文包便赶往现场。

这是武汉东湖高新区法院立案庭庭长孟涛的日常。自2014年进入法院工作以来,从民庭到执行局,再到如今的立案庭处理信访工作,他始终站在矛盾化解的第一线,用脚步丈量着法与情之间的距离。

坚持以调解促和解,帮助患病主播逆转高额索赔

“当时要不是孟庭长帮忙,我们真是走投无路了。”李女士(当事人要求化名)回忆,她入职某公司担任主播仅两个月,就因身体原因辞职,却被公司索要百万违约金。诉讼过程中,她坦言自己身患抑郁、父亲病危、家庭困难,并提交了证明。公司则强调,她是首位违约离职的主播,担心带来管理风险。

孟涛在了解情况后,认为判决可能让李女士处境更艰难,而若签约时她确实患病,合同也可能无效。于是他积极展开调解,向公司释明可能的裁判结果,引导李女士认识自身问题、主动道歉。最终,公司不仅放弃赔偿,连预支的4000元工资也未再追讨。

“法官的职责是真正解决问题,而非简单结案。”孟涛说道。今年3月,一位母亲为孩子报音乐班,合同是与一家空壳公司签订的。机构倒闭后,她维权无门。

因当时相关司法解释尚未生效,若依常规判决签约方担责,当事人很可能仍拿不到钱。孟涛没有放弃,他主动联系工商部门,追踪到实际控制人,并对其释明法律后果。经耐心沟通,该股东最终同意退款。

“我办案的理念,是真正帮当事人解决问题,而不是留一纸判决书,更不能让‘耍滑头’的人逃脱责任。”孟涛说,“如果问题不解决,他们还要不断上诉、执行,耗费更多精力和司法资源。”为此,他愿意付出更多时间与耐心,去解开案件背后的“结”。“看到他们的问题真正得到解决,那种成就感,花再多时间也值得。”孟涛笑道。

()用心倾听当事人诉求,化解老人十年信访心结

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法院立案庭大厅,专门设有一处“绿色通道”,用于处理当事人的特殊事项。这里,也是接待群众信访的窗口。2023年,孟涛从执行局调任立案庭,负责全院信访工作。

今年10月底,一位老人带着女儿到信访接待窗口,情绪十分激动,请求法院分配一笔赔偿款。孟涛闻讯赶到,扶起二人耐心倾听。原来,老人的儿子获得200余万元事故赔偿,但女儿曾为弟弟垫付40多万元,用于早年做生意以及求医治病等。姐弟俩曾对簿公堂,但弟弟一直未偿还姐姐借款。父女俩担心赔偿款直接给儿媳后,借款更难追回。

了解情况后,孟涛细致梳理了两起案件的法律关系,向父女俩释法明理,最终帮助姐姐顺利拿回了欠款。

“处理信访的关键在于先理解当事人。不要急于讲道理,而要倾听。只有听他们说出来,才能找到症结。”孟涛说,需求来访者的表面诉求有时并非本意,比如这对父女不是真要分财产,而是担心借款无法收回。唯有耐心听出“潜台词”,理解其委屈,以真心才能解开症结、赢得信任。

“我对裁判结果并不满意,但对信访处理心存感激。”七旬的刘爹爹因拆迁补偿问题上访多年。每次来访,孟涛都像对待自家老人一样陪他聊家常,耐心倾听和疏导。为减少老人奔波,孟涛主动留下手机号,深夜来电也耐心接听。有一次深夜,老人情绪崩溃,孟涛在电话那头柔声安抚近一个小时。在他持续努力下,老人逐渐转变态度,愿意倾听并考虑新的解决方案。今年6月,这位老人长达十年的维权之路,终于画上句号。

法官助理刘雨舒告诉记者,她曾问孟涛:在信访工作上投入这么多时间精力,值得吗?“他说:‘这些群众如果不是真的走投无路,谁愿意一次次来信访?我们多付出一点,也许就能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她。

()手机号码主动向当事人公开,半夜还要答疑解惑

“我儿子要出差,能不能请您帮忙联系法官临时解除限高?”11月2日深夜,孟涛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发信人是曾因借款纠纷成为被执行人的王先生,因其子被限制高消费无法乘坐高铁,又联系不上执行法官,便试着求助孟涛。

这起纠纷此前由孟涛经手,当时王先生拒绝还款,最终被采取司法措施。面对这个突发请求,孟涛没有推脱,他立即按规定联系执行法官,临时解除了限高措施,保障了当事人孩子的出差需求。

“我经常在晚上九十点,甚至周末,听到他接当事人电话,耐心调解、反复沟通。”孟涛的妻子房女士说。她的丈夫白天开庭、接待信访,晚上写判决、接来电,日程满满,休息时间也常被工作占据。无论谁来找他,孟涛从不敷衍,即便是不熟悉的领域,他也会查资料、问同事,尽力给出满意答复。

这样的工作习惯,与孟涛曾担任执行法官的经历有关。他见过太多当事人因执行困难或不懂法律而陷入困境。因此,他主动向当事人公开个人手机号码,添加微信联系,手机常年保持24小时畅通。甚至处理案件时,他也尽量用自己的手机联系当事人。

“用我自己的手机打,更方便与当事人沟通。我愿意直接和他们讲道理,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他们能感受到你是真心为他好。”孟涛说。有些当事人未到庭参加庭审,即便庭审已开始,他仍会坚持打电话联系,尽量不让任何一方缺席审判,或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组织调解,保障双方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正因如此,孟涛的案件调解率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法院始终名列前茅。

正如他的微信签名所写——“为中国的法治事业奋斗终身”,多年来,孟涛始终在用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