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黄陂⑮|吊冬瓜“北迁”记:退伍兵明阳光历经三次挫败,让亩产反超原产地
2025-11-07 15:36: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王佳文

摄影记者 黄士峰

海报制作 彭植

通讯员 黄宣

实习生 吴熙妍

今年,社交媒体上曾掀起“孩子抱冬瓜睡觉有好处”的清新风潮,一颗颗墨绿饱满的大冬瓜,不仅成为萌娃安眠的“天然玩伴”,更悄然带动了一股农产品消费新时尚。而在武汉地区,孩子抱着的数十斤重的大冬瓜,很可能就来自黄陂区祁家湾街康都村的明庄园家庭农场。该农场的创始人明阳光,曾毅然放弃原有商业版图,回村流转土地创业,将在海南发现的优质吊冬瓜品种带到黄陂扎根,如今,他不仅自己悉心培育,更带动周边农户一同种植,用沉甸甸的果实为村民增收、为村集体创收,以反超原产地的两万斤惊人亩产量,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缘起南海畔,梦回黄陂田

明阳光是位“90后”退伍军人,退伍后,一直憧憬着自主创业的他带着创业梦南下来到海南岛,一头扎进二手车贸易行业,开了一家属于他自己的汽贸公司。好运也眷顾了他,汽贸公司的生意顺风顺水,越做越大,他逐渐在祖国的最南端站稳了脚跟。

时代浪潮涌动,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让二手车贸易利润渐薄,明阳光敏锐地察觉到了转型发展的信号。2018年,他曾试水转型房地产行业,又因市场风向调整而从容收兵。也是这一年,他在商业伙伴的介绍下将目光投向海南的“天赋产业”——热带水果。这片被阳光亲吻的海岸迎接着海风送来的温润水汽,让每一批从这里启程的鲜果,都带着热带独有的炽烈与鲜活,水果贸易在此处如火如荼。他顺势转行农业,把海南、云南的热带鲜果销往全国各地,短时间内就做得有声有色,收益颇丰。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2020年,因客观原因多方货源运输受阻,让海南果蔬行业利润下降。“费心费力把果蔬从海南岛运到内地,还不如我回家乡种点什么再卖出方便。”明阳光脑海里产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凭借之前创业积累的资金,这年5月,他踏上回家的旅程。

黄陂区祁家湾,是明阳光从小成长的地方,这片土地曾是村民们的“粮仓”,水稻在田埂间摇曳成浪。可后来,年轻人的不断流失让村里的许多稻田减产直至变成一片荒地,干裂的田垄诉说着这片土地被遗忘的时光。“刚回来的时候,不少土地都是荒的,没有人去种植,我就想要是能把这片土地给重新盘活就好了。”明阳光说。

早在海南做果蔬贸易时,明阳光就注意到在海南被广泛种植的黑皮“吊冬瓜”,这种冬瓜在海南的亩产量高达18000斤,且销路很广,这样高产又受欢迎的作物,明阳光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就一直在心里惦记着。“这么高的亩产量,要是在黄陂老家也能种植成功该多好?”回到家乡后,引进吊冬瓜的念头在他心里像一簇火苗,越烧越旺,终于,他在村里完成土地流转后,开始把想法付诸实践。

从绝产到丰收的漫漫长路

黑皮冬瓜,因需要吊在架子上生长,又俗称“吊冬瓜”,墨绿色的表皮,长长的身子,最大能长到80斤重,主产区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等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

要让这南方作物“北上”到武汉黄陂扎根并非易事,据了解,种植吊冬瓜一亩地需投入6000至7000元,是普通冬瓜的近4倍,技术要求也高,这令许多农户望而却步。在明阳光回来之前,黄陂区内几乎没有规模化种植吊冬瓜的地区,他成了这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前路也面临重重困难。2021年,他先试种了五亩地,收成不错,让他心里有了底。第二年便扩大规模,种了60亩。可不幸的是选错了时机,秋季种下后,遇上了较干旱的天气,冬瓜作为喜水的作物,干旱直接导致冬瓜绝产。紧接着2023年明阳光又急了些,4月初刚种下便遇上了倒春寒,30余亩冬瓜苗全被冻蔫,心血再次付诸东流。

“我们就是吃了没经验的亏,吊冬瓜作为外来品种在本地种植,总得把四季的脾气摸透才行。”连续3年的失败种植经历并未使明阳光灰心,他越挫越勇,在2024年,他总结前3年的教训,把时间卡好并精心养护,在6月初种下10亩,这一次,土地给了他无声的回报——亩产量竟超越了吊冬瓜在海南的水平。

喜人的收成背后,不仅有扎根田间地头的努力,还有他四处“取经”学习的巧劲。“连续两年种植失败后,我就跑去跟海南的农户老朋友们取经学习,把武汉的病害、天气难题一说,那边的农户都热情得很,为我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明阳光每年还会积极参加由黄陂区相关部门组织的多场农业培训班,他认为这些培训班对他的帮助很大,除了专业的农业知识,搞种植的同行也能凑到一起,把问题一交流,相互借鉴有益的经验,很多问题便在大家无私地共享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如今,明阳光的明庄园家庭农场流转了约200亩地,今年吊冬瓜的亩产量达到两万斤,个个长得饱满周正。此外,他还种植了红薯叶、豆角、甜瓜等作物,丰富农场的产出。现在的他,早已是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把最甜美的“共富果”分予大家

谈及未来规划,明阳光眼里有光。“我们的家庭农场打算继续走精耕细作的路子,并逐步打造智慧农场,比如在每个生产环节装上摄像头,这样能实时掌握农场情况。”此外,他还积极拓展采摘、研学等业务,把农场变成“活课堂”,对接中小学做农产品交流学习的活动,让久居城市的孩子们认识果实、亲近土地,实现农旅融合发展。

明阳光的农场不仅是一片丰产的沃土,更成了带动乡邻共富的纽带。村里撂荒的土地被盘活后,明阳光开始请村里赋闲的老年人来到自己的农村工作,为大家提供就业岗位,拔草、施肥、采摘的闲散活儿成了老人们补贴家用的新来源。如今,每天都有流动的十几位村民来打零工。同时也在村里招募专职的长期工,一人一年即可增收5万余元。

“我们农民都很淳朴,有什么种地的好法子都会首先想着分享给大伙儿,而且我受过别人帮助,自然也要积极帮助别人。”明阳光揣着这份实在,手把手教村里十余户农户种植吊冬瓜和其他农作物,连成熟的销售渠道也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

这份淳朴的共享之心,让祁家湾及周边更多家庭有了好收成。明阳光曾在一次农业培训班结识了农户孙萌的父亲,在父亲的牵线搭桥下,孙萌也加入了种植吊冬瓜的行列,他说:“明大哥种植吊冬瓜的法子是真管用,我们家一半的地都种上了吊冬瓜,他讲的技术一听就懂,上手就会,还把他自己总结的种植笔记送给我参考,今年我们家的瓜获得丰收,离不开他的帮助。”乡亲们在这片土地上拧成一股绳,合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如今,明庄园家庭农场的吊冬瓜,一半以上稳定供货给了武汉的大型商超,脆嫩多汁的口感早已俘获市民们的味蕾,明阳光正把目光着眼于食堂、饭店等客户,吊冬瓜的销路还在不断扩展,他与这片土地的故事,也还在续写新的篇章。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