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项“尖刀”成果首次在汉集中展出,武汉以创新之“聚”破转化之题
2025-11-08 13:39: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李庆

11月5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内,42项覆盖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尖刀”技术成果集中亮相,10项首创技术与产业融合案例同步发布。

从打破国外垄断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到让截瘫患者重获“指尖力量”的脑机接口系统,这些凝结着湖北智慧的创新成果,是荆楚大地科创实力的生动注脚。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说,聚不是目的,融合、催化和裂变才有意义。

成立三年多来,这家新型研发机构已推动千余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让“实验室里的idea”变成“生产线的产品”,为湖北打造全国科创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11月6日,新闻记者来到武创院探访,感受科技创新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蓬勃动能。

42项“尖刀”成果破局关键领域

走进武创院展厅,“硬核”科技感扑面而来:九峰山实验室展台前,4英寸氧化镓衬底与6英寸外延片整齐排列,工作人员介绍,这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打破了国外在第四代半导体领域的垄断,将国内衬底尺寸从2英寸提升至4英寸,功率器件性能超越国际头部企业,已应用于5G基站与新能源汽车功率模块;另一边,长飞光纤的超低损耗海缆光纤正通过模拟装置演示跨洋通信,其核心原料超高纯石英管材纯度达“10个9”,实现常规光纤85%国产替代,已服务于我国近海风电与海洋监测项目。

据介绍,这42项成果是湖北61020全链条攻关的缩影,每一项都瞄准卡脖子难题。此次展示的成果中,“汉原1号”原子量子计算机已斩获大批订单,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精度达亚米级,人工智能辅助绿色农药创制一体机在江汉平原万亩农田推广……

“来到湖北后,很快就实现了船舶、汽车行业50%进口替代。”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团队带来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是10项首创案例中的“明星项目”。团队已为多家企业降低软件采购成本超亿元,“湖北的制造业基础和武创院的资源对接能力,让我们的技术真正‘用得上、长得大’。”面对湖北船舶、航空、汽车等产业需求,团队已在湖北设立了全国首个智能工业软件研究所,破解了船舶产业在工业软件领域“卡脖子”痛点。

脑机接口技术点亮患者生活

“抓握、抬起、放下……”在武汉某三甲医院病房,截瘫患者通过脑机接口系统,用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喝水动作,这一幕让武创院“尖刀”项目——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团队成员感动不已。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这套由湖北省科技厅支持、武汉衷华脑机公司研发的系统已广泛开展研究,核心芯片与解码算法处于领先水平,针对肢体运动障碍、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癫痫和精神类疾病等的诊疗和康复,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

“就像用‘信号筛子’筛选大脑指令,通道越多,动作越精细。”团队成员郑瀚解释,最初系统仅能完成简单抓握,经过迭代,已能支持患者完成打字、刷视频等复杂动作。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在多家三甲医院落地,帮助不少患者重获代偿功能,“以前手像‘废了’一样,现在能自己吃饭、发微信,感觉重新活了一次。”这是一位患者向医护团队发来的微信,道出了技术转化的温度。

项目的突破离不开武创院的“全周期护航”,“在资金支持、对接医院等方面,帮了我们不少忙。”企业有关负责人说,“从实验室到病床,武创院帮我们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也让技术最终在应用场中被看得见摸得着。”

人形机器人从“站起来”到“用起来”

在机器人测试区,1.7米高的人形机器人精准抓起0.5毫米厚的金属薄片,放入指定工位。这款由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公司研发的产品,是武创院“产业转化加速度”的典型代表——企业成立仅5个月,就推出4款人形机器人,65%核心零部件实现自研。

荆楚系列人形机器人已实现4次迭代,衍生出服务机器人和工业应用机器人两个类别,覆盖文旅、政务、装配、检测、搬运等场景。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春华说,自研核心零部件,包括行星滚柱丝杠组件等关键部件,已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她向记者展示出的机器手非常灵巧,支持复杂操作,如模拟汽车制造场景中的“打螺丝”。‌

“年初机器人还‘颤颤巍巍’,现在能在汽车车间完成焊接辅助、零件检测。”徐春华指着机器人膝关节处的直线驱动模块介绍,这一核心部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力提升20%,续航达6小时,“武创院帮我们链接了高校专家,还对接了多家零部件企业,形成产业链闭环。”目前,该公司的机器人已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导览讲解;工业版机器人在东风汽车工厂试用,将零件分拣效率提升30%。

这种“聚资源、促转化”的模式,正是武创院的核心优势。

“我们不建实验室,而是做‘创新枢纽’。”武创院院长李锡玲介绍,迄今为止,武创院已和全国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近千家不同类型企业合作,链接了百余家投资机构,成立7支产业基金,打造100多家创新单元、累计汇聚中外院士23人,创新创业人才1000余人,“比如机器人项目,我们一边对接高校实验室的算法技术,一边联系企业的应用场景,还引入产业基金的投资,让技术快速走向市场。”

让聚起来的资源变成强起来的产业

“湖北速度就是中国速度!”回忆起2024年与武创院合作的经历,奥泊生物创始人马剑鹏仍忍不住点赞。他携团队与武创院共建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4天获批营业执照,3个月内便完成项目论证、企业注册、平台搭建全流程。

武创院全程“保姆式”服务,让他记忆犹新,“我们跟武创院一起成长,企业会成长为行业标杆,武汉也将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地。”

这样的案例在武创院并不少见。据统计,过去一年,武创院接待来访近2万人次的背后,是一个个“从参访到合作”的故事:某高校通过三次考察,在武创院设立研究所,推动船舶智能监测技术落地;大湾区一家企业与武创院共建转化通道,将3个项目引入武汉;国外创新中心主动邀约,希望选派工程师来汉学习成果转化经验……

“聚不是目的,目的是更好地转化。”李锡玲说,如今,武创院已形成“资金+技术+场景+资本”的转化闭环,围绕武汉“965”现代产业体系,已成立29家专业研究所、59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家公共服务平台,并打造3个聚焦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枢纽”。

当前,武汉正抢抓机遇,全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们将推动更多‘尖刀’成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李锡玲表示,武创院要让聚起来的资源,培育孵化创新主体,变成强起来的产业,为湖北建设全国科创高地、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力量。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