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基层应急创新实践③丨工业园区联动建设模式:园区资源高效整合,有效弥补社区“专业性不足”短板
2025-11-10 10:24: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叶文波

通讯员 李欢 周丽娜

实习生 王怡琳 于秋雨

前言:

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应急能力提升,以全域建设社区应急服务站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基层应急管理“武汉样板”。截至目前,全市已全覆盖建成社区应急服务站1505个,累计处置安全隐患22万余起,参与处置各类初期险情2.8万余次。社区应急服务站正成为风险巡查、隐患报送的“前沿哨所”,也成为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的“第一响应单元”。

2025年,武汉启动20个社区应急服务“标杆站”建设,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推进。围绕“四种能力标准”和“五类保障标准”,武汉市在不新增编制、不追加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机制与资源整合实现效能提升,探索形成四种特色建设模式。本期,《楚天都市报·新闻》重点介绍“工业园区联动建设模式”。

在湖北武汉,一种以“园区+社区+企业”三方联动为核心的应急服务新模式正在工业园区落地生根。通过整合园区、企业专业力量与社区应急资源,不仅有效弥补了社区在应对专业风险时的能力短板,更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为城市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基层防线。

工业园区联动,“社区+园区+企业”风险共治

“2024年岱家山科创城应急服务站在应急部门指导下创建后,小型突发事件均得到快速妥善处置,应急响应时间大大缩短。”江岸区岱家山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该站进一步升级为应急服务标杆站。

应急队员开展安全检查

该站社区应急队伍由10人组成,同时,园区还组建一支40人的应急队伍,其中有各类资格证的队员达34名,包括2名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和一级消防工程师、11名消防设施操作员、6名持证电工、3名特种设备管理员和12名初级救护员,形成覆盖消防、电气、设备操作、医疗救护等多领域的专业处置力量。该站依托物业安保团队实现24小时值班值守,并借助专业力量,全面提升队伍综合能力。

岱家山科创城应急服务站开展应急培训

“我们定期面向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员工开展重点领域应急知识培训,建站以来累计组织专题培训12场、应急演练8次、隐患排查整治10余轮,覆盖园区全部企业,参训人员超1000人次,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防控与先期处置能力。”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支队伍不仅负责园区内部的应急处置,还承担周边社区的专项应急支援任务,园区多家企业主动将自配应急装备与社区共享,实现‘园区+社区’协同应急,有效拓展了应急救援的覆盖范围。”江岸区应急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岱家山科创城应急服务站还与周边的后湖街道、社区及重点企业建立联动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响应网络。通过队伍共建、资源共用、风险共治,有效弥补单一主体在专业人员和装备方面的不足。

自建站运行以来,通过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广泛普及应急安全知识、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管控,园区各类安全隐患发生率较建站前下降约60%,重点领域隐患整改率达到100%。截至目前,辖区未发生火灾及重特大安全事故,小型突发事件均得到快速妥善处置,应急响应时间显著缩短,切实保障了企业安全生产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社区助力企业,企业反哺社区

除了江岸区岱家山科技园,东西湖区长墩堤社区、东湖高新区星光里社区和创业社区等地也采用“工业园区联动模式”建成社区应急服务站。

东湖高新区创业街社区应急服务站

东湖高新区有八大产业园,园内又分布大量子园区,聚集了各类生产经营企业。这些企业易发的突发事件类型与居民小区不同,应急处置需求也更为专业。

光谷中建科技产业园应急服务站

针对工业园区企业集中、风险特殊的特点,东湖高新区构建“社区+园区+企业”联动应急体系,将企业专业安保、技术人员及专用装备纳入社区统一调度,有效弥补基层社区“专业性不足”的短板。通过队伍共建、资源共用、风险共治,实现“社区助力企业、企业反哺社区”的良性互动。以光电园为例,园内就建设了49家应急服务站,日常面向园区企业开展安全宣教培训、隐患排查整改、应急拉练和先期处置等工作。

中建科技产业园应急服务站装备齐全、力量充足

武汉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式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队伍共建。积极吸纳工业园区企业力量加入社区应急队伍,整合多家企业的技术骨干与物业安保人员,组建成综合应急队伍。

二是资源共用。园区企业主动将自备的应急装备和救援物资与社区应急服务标杆站共享,实现资源互补。社区应急服务站则为企业提供应急培训、演练指导等服务,助力企业提升内部应急处置能力,形成资源共享、能力共进的良性循环。

三是风险共治。建立社区与工业园区风险隐患联合排查机制,明确排查频率、范围与责任分工。定期组织社区应急力量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对园区内的生产车间、仓储场所、危化品储存设施,以及周边社区的公共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等,开展联合隐患排查与整治行动,共同筑牢区域安全防线。

成效:有效弥补基层社区“专业性不足”短板

武汉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强调,“工业园区联动模式”针对工业园区企业集中、风险类型复杂的特点,整合园区企业资源、专业力量和社区应急力量,构建“社区+园区+企业”三方联动的应急体系,将企业专业安保人员、技术人员及专用装备纳入社区统一调度,有效弥补社区在应对专业风险时“能力不足”的短板。

通过队伍共建、资源共用、风险共治,形成“社区服务企业、企业反哺社区”的良性互动格局。“该模式适用于毗邻工业园区或大型企业的社区推广。”该负责人总结说。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