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卷尺在深圳街头被反复拉长又收回,“卷尺哥”发现问题后,有关部门迅速跟进整改。“卷尺哥”的走红,背后是热心市民的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与政府部门的开放响应机制的有机结合。
“卷尺哥”走红,不是个人行为的偶然出圈,而是城市治理向精准化响应的生动注脚,它丈量的不只是路面凹坑的深度或斜坡的倾角,更是一座城市对民生小事的敬畏,以及对治理精度的执着。
过去,市民反映问题常常陷入空对空的困境。比如“路面不平”的描述,在治理台账上可能被简化为模糊的“路面需维护”。
卷尺的出现,让模糊诉求变成了精准数据:三厘米的路面落差、六十度的不合理斜坡、两米高易坠物的墙体,这些带着刻度的细节,让整改效果有了可检验的标准。
可以说,这把尺子丈量的不是问题大小,而是治理态度。
从更深一层看,“卷尺现象”折射出新时代治理逻辑的转变。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的升级,需要一个可触摸的连接点。
治理创新既要有宏大的制度设计、可靠的技术平台,更要有市民对治理的感知,它可能就藏在脚边的坑、头顶的树、门前的坡里。
“卷尺哥”的价值,就在于他用最朴素的工具,搭建起群众感知与政府行动的直接通道。当市民看到自己反映的小问题被一把尺子锁定、被职能部门清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出行便利,更是对这座城市的归属与信任。
这种信任的积累,远比任何宣传标语都更能凝聚治理合力。
“卷尺哥”手中的尺子更应成为治理者心中的标配,唯有将这种精准响应的意识,融入部门协作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让“用数据说话、按诉求整改”成为治理常态,才能让卷尺精神真正扎根落地见效。
一座城市的温度,从不体现在摩天大楼的高度,而藏在对每个市民脚下安全、出行顺畅的在乎里。当更多城市学会用好卷尺这把钥匙,打开的将不仅是民生问题的解决之门,更是全民参与治理的信任之门。(李建军)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