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政集团台北央玺项目智能建造树全国标杆
2025-08-13 09:2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马清妮 叶嵘

通讯员 黄晓旭 刘亚雯

近日,经过162个日夜奋战,由武汉城发集团下属市政集团承建的台北央玺项目(下称“台北央玺项目”)最后一块负二层地下室顶板浇筑完成,负二层区域近6万平方米的深基坑全线冲破正负零。

台北央玺项目

就在前不久,第三届工程建设行业项目管理交流会在武汉举行,由武汉交投集团投资建设的台北央玺项目在大会上作管理经验交流,并作为标杆房建工程成为大会的重要观摩点,迎接全国专家的检阅。


台北央玺项目部现场

台北央玺项目位于武汉解放大道和台北路交会处,占地面积8.83万平方米,主要包含11栋单体、1栋办公楼,小学、幼儿园各一所,排水管理站一处。

武汉交投集团所属交投和纵盛地产公司安全管理部部长、台北央玺项目负责人周文表示,作为集团创誉创效前沿阵地,项目部将继续以雷霆之势打响地下空间攻坚战,以创新精神打造智能建造标杆,狠抓质量和安全,成为集团又一品牌项目。

技术创新

“西马速度”完成极限施工

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玻璃外立面的办公室气势非凡……来到台北央玺项目部,施工异常忙碌。

台北央玺项目施工现场

“项目策划阶段就以设计先行,用结构来换支撑,以确保施工节点,为同类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项目常务副经理倪江说。

他解释,项目基坑周长1245米,面积7.42万平方米,其中二层地下室区域约3.6万平方米。为满足项目办公楼、1号楼、2号楼施工进度要求,二层区域内支撑结构需要分阶段提前拆除。但是,周边环境复杂,支撑体系整体性要求高,工期紧、拆撑工程量大,施工很难。

对此,项目团队使用基坑软件分析受力,优化换撑体系,改善受力,提升局部换撑的稳定性:一是将中板的约200道钢管换撑梁变更为钢筋混凝土梁,与结构板同时浇筑,节约混凝土养护时间,增加结构整体受力性能;二是采用新材料,将基坑侧壁填土更换成流态固化土,发挥墙体支撑作用的同时保证墙体不因受力而开裂,施工速度更快。

这些举措使得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速:从首块底板浇筑到负二层全面冲出正负零,耗时162天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铸就了“西马速度”。

当前,项目办公楼区域已具备对外开放条件,双层地下室顶板已全部完成,整个项目地下二层区域结构全面出正负零,地上塔楼陆续进入标准层施工阶段。

BIM鹰眼技术加持

细小差错自动识别

每天上午8时,项目技术负责人张潇开始工作:穿工装,戴安全帽,手拿平板电脑,每走到一栋楼,站立片刻,平板电脑立即出现这栋楼的三维立体模型。

“秘诀在于安装在安全帽上的BIM鹰眼技术。”张潇说,管理人员的安全帽在现场自动采集,随后经BIM鹰眼技术、三维激光扫描出现场施工实况,自动生成高精度的点云模型,智能比对施工图纸,识别出构件的位置偏差、尺寸误差及施工质量缺陷,自动输出问题报告,实现了进度和质量的动态监控。

台北央玺项目施工现场

有例为证。在已拔地而起的办公楼展示区,施工人员巡察到地下停车场时,通过安全帽上的BIM鹰眼技术扫描,发现两处错漏:一是消防管有漏装;二是净空高不够。随后,这两处错漏得到了整改。

此外,项目部将BIM技术充分用于实践,参与项目前期策划阶段的可视化建模、桩基工程的设计分析、管线碰撞及装修方案优化,既保证了质量,也极大节约了工期。

智能建造显威力

引领项目管理新方式

智能建造是建筑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而机器人的应用是个中翘楚。

智能塔吊操作区

项目总工王俊丰介绍,自开工伊始,项目部印发了《建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试点应用工作要求》,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对各类型项目、多元应用场景的全覆盖。

每天上午11时,一台无人机从项目部专用停机坪自动起飞,前往现场查验,15分钟后自动返回,安全降落到停机坪。

这是项目部又一“尖板眼”:无人机巡检。

技术人员梅雷说,这台无人机设置了专用停机坪和固定航线,飞行过程中自动采集面状航线数据,并在云端直接进行模型重建。同时,计算设备接收数据后,实时识别和处理数据,再将其传到云平台,进行归档和进一步处理,实现无人值守、自动作业、远程操作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它用软件把现场实景生成三维模型,自动连接至项目部的计划管理模型,为现场资源组织、进度纠偏、模拟施工、溯源提供决策依据。除了电脑外,项目部管理人员的手机上都安装了相关APP,即便在外地也可随时查看施工现场。

智能塔吊,是另一个“尖板眼”。据介绍,项目部的智能塔吊深度结合了5G、智能控制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司机在地面即可操控百米高空中的塔吊,打造了安全、高效、人性化的塔机作业场景,颠覆传统作业模式,还提高了吊装效率和安全性。

据悉,作为武汉市行业龙头企业,武汉市政集团锚定国企科技战略升级方向,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BIM 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利用智能建造设备,一直致力于破解工程建设各领域难题新题,推动技术革新,全力激活企业新质生产力。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