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解民忧,武汉十万家庭拿到“红本本”
2025-09-20 10:4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宋歌 张瑞芬 娄莹

不动产权证关联着千家万户的落户、入学、融资等民生大事。自2024年起,武汉市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为核心机制,聚焦不动产登记前端历史遗留问题,将群众“安居有证”视为工作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推动10.1万套房屋达到办证条件,曾经困扰群众的“难办证”正逐步变为“放心证”。

高位推动跨部门协同,一盘棋攻坚“办证难”

“住了十几年,终于等到红本本!”经开区沌口棉花站业主在登记窗口赠送锦旗时激动地表示。因房地产开发环节复杂、前后衔接不畅等,部分项目因土地、规划、验收等法定要件不全,导致群众迟迟无法办证,成为“急难愁盼”问题。

沌口棉花站办证小组向经开窗口赠送锦旗 邓婷婷摄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建立住房、税务、法院、公安等多部门联席会议与工作专班,市区两级联动,街道社区配合,实施“一案一策”精准攻坚。同时出台多项政策,从解决个案延伸至规范全类,系统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实现治理与疏导并重。

深入一线分类施策,以“群众无过错”原则破解难题

“必须把每个小区的情况吃透,政策才能落地见效。”在硚口区一次房改项目推进会上,区委领导这样强调。

硚口区党员先锋队在双虎涂料职工房改项目现场为居民办证 刘敏摄

面对土地抵押、税费欠缴、竣工验收缺失、开发单位失联等复杂状况,各区自然资源部门带头深入社区,以“群众无过错”为原则分类处置:对抵押类房产,协调金融机构以套为单位解除抵押;对开发商欠税,由税务部门配合群众正常开票纳税;对房改项目缺漏材料,现场指导补办;对未完成验收的项目,则按照“依法依规、分类处置、民生优先”原则,推动各部门合力攻坚。

在解决存量的同时,武汉也从源头严防新增问题,将预告登记条款嵌入商品房买卖合同,实施“一码管到底”全生命周期管理,常态化推行“交房即交证”,实现新建商品房办证“零延迟、无堵点”。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智慧登记实现“跨省通办、全天候服务”

“人在珠海,就办好了武汉的房产变更手续,真是省心!”常驻珠海的章先生通过“跨域通办”系统完成了不动产登记后感慨道。

武汉市汉阳区不动产登记“云服务”大厅 戈玉琴摄

武汉市持续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70余项业务实现在线“即时办结”,96%登记业务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已与湖北、湖南、河南、江西、海南、广东、江苏等7省133个市县建立“跨省通办”协作机制。布设“汉乐登”自助服务终端,推出“AI智能导办”“云登记”平台,实现智慧服务“24小时不打烊”,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全市首笔跨行“带押过户”在东湖高新区不动产登记窗口办结 李梦雅摄

政策创新也在持续释放活力:二手房“带押过户”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城市更新保留建筑登记助力历史风貌保护,“量化到户”登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实景三维登记实现产权空间可视化……一系列创新登记模式正成为激活市场、保障权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支撑。

党建引领暖心服务,党员先锋队打通“最后一公里”

“他们主动上门,为我98岁的老父亲办理了房屋继承手续,这份温暖我们铭记在心。”硚口区一位退休老干部的子女送来手写感谢信。

退休老干部子女向硚口区窗口送来感谢信 刘敏摄

以“能力素质提升年”为契机,武汉市组建多支不动产登记党员先锋队,推出“一对一”帮办、定制清单、移动服务车进社区等一系列便民举措。东西湖区工作人员组团下沉,现场宣讲政策、答疑解惑;硚口区协调多部门开展上门服务,破解老年职工房改办证难题;东湖高新区将全市首台不动产登记移动服务车开进小区,现场受理、即时办理。

市民向汉阳区登记窗口赠送锦旗 李欢摄

依托“汉乐登”党建品牌,各区积极培育“岸时登”“昌小登”“洪登慧”“硚直登”等子品牌,开展送证上门、延时服务、“不动产登记+N”多事联办等特色服务,联动民政、金融、公证等13个部门,将服务真正送到群众身边。

从历史遗留问题的“攻坚破冰”到日常登记的“持续升温”,武汉通过机制创新、智慧赋能与服务升级,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在不动产登记领域落地见效。未来,武汉将继续以务实举措守护群众“安居梦”,让“红本本”成为幸福生活的坚实依靠。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