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叶嵘
通讯员 刘丹丹 于江佩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浪潮与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武汉在生态碳汇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近日,由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省自然资源武汉碳计量中心)牵头编制的《湖北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以下简称《方法学》),顺利通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世荣领衔的专家组评审。这是全国首部针对“山水工程”的碳减排量核算标准,为生态修复碳汇量化、市场价值转化搭建起关键技术桥梁,也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生态碳汇价值实现提供了“武汉方案”。
从 “算不清”到“可交易”,构建全链条核算体系
“以往生态修复项目做完,大家都知道环境变好了,但到底多了多少碳汇,没有统一标准,企业不敢买,市场不认账,生态价值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省自然资源武汉碳计量中心)项目负责人秦思娴博士指出。
此次发布的《方法学》彻底改变这一局面。研发团队选择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的荆州山水工程20号、24号子项目开展碳汇核算实践。“这两个项目属于生态重建类修复,修复前区域生态系统处于稳定退化状态,植被覆盖率低、土壤碳汇能力弱,根据《方法学》核算标准,修复前的碳汇量可忽略不计。”秦思娴博士解释道。
市测绘院团队在荆州山水工程项目开展碳汇核算
依据《方法学》,团队初步估算,项目完工后每年可产生约1万吨CO₂e的碳汇量(后续将通过实地采样监测等方式进一步核证)。生态修复项目前期投入高、开发难度大,且当前市场交易价格持续上行,若按150元/吨的交易价格计算,3年就能产生450万元的碳汇价值。“这只是两个子项目的效益,要是推广到整个荆州山水工程,甚至全省的‘山水项目’,潜在价值非常可观。”秦思娴博士补充说。
更关键的是,《方法学》构建了“生态修复 — 碳汇核算 — 市场交易”的全链条规则。“从修复工程的前期设计,到施工过程中的碳汇数据监测,再到后期碳减排量的核算与核证,每一步都有明确标准。”秦思娴博士表示,这意味着生态修复项目的碳汇不再是“模糊概念”,而是能进入碳市场交易的“硬资产”,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路径。
从 “里程碑”到“新引擎”,推动碳汇市场规模化发展
《方法学》的发布,在碳市场领域引发广泛关注。“这是湖北生态碳汇市场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更是全国跨生态系统碳汇核算的‘创新突破’。”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曾浩院长评价道。《方法学》解决了碳汇交易中的两大核心难题:一是“无尺可量”的标准问题。以往生态修复项目涵盖森林、湿地、农田等多个生态系统,碳汇核算只能“碎片化”开展,而《方法学》首次建立了跨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修复工程碳汇计量体系,“就像给碳汇核算一把‘标准尺’,让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项目碳汇量可以横向比较、精准核算”;二是“市场对接”的转化问题,《方法学》让生态修复项目的碳汇增量实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这意味着碳汇成果能转化为符合市场要求的“生态产品包”,具备了“可交易、可流转、可质押”的市场属性。
当前,全国碳市场正逐步完善,武汉也将以《方法学》落地为契机,持续深化生态碳汇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实践探索,推动更多生态修复项目进入碳市场,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可持续的“金山银山”,为国家“双碳”战略贡献更多武汉智慧与担当。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