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陆缘
通讯员 雷姗姗
为了加强光谷生物城企业家以及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企业链接各方资源,合作共赢。9月22日,第二十四期“生物创赢汇·精萃人才沙龙”医疗器械精益生产与供应链管理专场活动,在迈瑞医疗生产基地圆满举办。活动以“制造技术破局和生态协同”为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分享。
武汉迈瑞生产基地制造中心总经理余济良为第二十四期主咖进行了主题分享。此次沙龙活动汇聚了光谷地区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企业代表、相关机构及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共同探讨医疗器械精益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的实践。
观点:精益生产覆盖产品生产全流程
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精益生产与供应链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已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余济良结合迈瑞20年的实践,进行了细致的分享。
“精益生产并非局限于生产加工环节,而是覆盖产品生产全流程。”余济良介绍,过去,不少企业误以为精益生产只是生产部门的事,而迈瑞通过实践发现,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加工,所有与产品生成相关的活动都可纳入精益生产范畴。例如,迈瑞在对监护仪类产品推进精益生产时,不仅优化生产加工流程,还在产品开发阶段就融入精益思维,实现全流程成本与效率管控。
“标准化是精益生产的坚实基础,这在迈瑞的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分享中,余济良表示医疗器械生产常面临小批量、多元化的特点,如迈瑞监护仪一年产量虽大,但细分到单个产品和配置,数量有限且工艺路线复杂。
“对此,迈瑞先对产品工艺路线进行群组化,将同类或相近工艺路线的产品归为一组,再针对不同群组设计专线或混用线。”他以骨科业务为例,迈瑞通过群组化,将数千条工艺路线梳理优化,针对量大的群组采用专线生产,用相对便宜的简单设备降低成本,同时保证效率与质量稳定;对于小批量群组,则调配优质人员与设备,平衡成本与生产需求。
他介绍,在标准化基础上,迈瑞进一步推动生产流动与价值流优化。通过线体设计,缩短生产周期,使监护类小产品实现两小时内产出。同时,运用价值流分析工具,梳理从客户需求到供应商交付的全链条,找出堵点与浪费。
“值得注意的是,迈瑞强调在精益生产与供应链管理中的持续改善与日常管理。”余济良表示,企业易陷入“改善效果反弹”的困境,迈瑞通过建立日常管理体系,将工作分为改善与维持,在每一次改善后,通过周期性检查、问题检讨等方式维持成果,避免效率回落。
讨论:分层施策协同合作解难题
在余济良分享实践经验后,镭健科技、半边天医疗、思泰利医疗、亚洲生物材料等多家医疗器械企业代表围绕行业共性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聚焦小批量个性化生产、供应商管控、自动化转型、研发合规转产等痛点,共商解决方案,为医疗器械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思路。
他们认为,从生产端来看,小批量多品类与成本效率的矛盾尤为突出。半边天医疗董事长邱学文提到,企业产品细分后单类产量小,却需常年赶工,即便引入咨询公司推进精益生产,也因未先优化工艺而效果不佳;唯柯医疗生产经理张麟介绍,企业部分临床用量极小的产品,单独生产时检验量甚至超过使用量,成本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在供应链管理层面,核心物料依赖与供应商管控难题困扰众多企业。中旗生物负责人表示,电子物料与PCB采购因用量小,在价格和质量上缺乏话语权,还存在断货风险。
现场,大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可见,其根源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从认知层面来看,部分企业对精益生产的理解存在偏差。在技术层面,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壁垒与创新迭代加剧了生产与供应链压力。从资源层面来看,中小医疗器械企业普遍面临资金、人才与规模等劣势。
针对上述问题,与会企业代表结合自身实践与迈瑞的经验分享,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可归纳为“分层施策优化生产”“多维度强化供应链”“协同合作突破壁垒”三大方向。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通过企业间的深度交流,不仅梳理了医疗器械行业精益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痛点,更形成了一系列可实操的解决方案。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