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营教官”到“社区哨兵”,转业民警邵奇的守护之路
2025-07-29 11:42: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黄娟 刘海

在武汉青山区新沟桥街道,居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身姿挺拔、步伐坚定的民警穿梭于小巷之间。他说话干脆利落,做事雷厉风行,却又对群众细致入微,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兵儿子”。他,就是军转民警邵奇。

军营十五载,练就一身铁肩硬骨

2000年,年仅18岁的邵奇参军入伍,成为广州战区某部一名战士。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当兵第二年考上军校并加入党组织,2005年6月军校毕业后成为湖北省军区干部,负责新兵训练和军事技能培训。15年的军旅生涯,他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战士。

“当兵的,责任扛在肩上,命令就是方向。”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5年,他脱下军装,穿上警服,成为一名社区民警。但不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忠诚、担当、奉献。

为“花生爹爹”装监控,守好厨房那盏“平安灯”

在新沟桥街道25街,有位独居老人被大家戏称“花生爹爹”。老人年过八旬,常年痴迷煮五香花生,但却记性不好,经常烧着锅就出门遛弯。几次锅底冒烟,邻居们提心吊胆。

“一个人在家,这可不是小事!”邵奇听说后,第一时间上门查看,发现厨房灶台上有厚厚的一层焦渍。他语重心长地劝老人:“你现在煮花生时忘关火,就像战士夜间站岗打瞌睡一样,危险随时都会降临!”

邵奇用军旅经历打比方,老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见此情形,邵奇话锋一转,提出“作战方案”:在炉灶上方安装智能摄像头,连接到您姑娘的手机上!姑娘“云监工”,一旦看着水快烧开了,就立即打电话提醒。

邵奇亲自帮老人调试设备,这个“科技+温情”的妙招立竿见影。如今,花生爹爹照旧每天煮花生,但再没发生过险情。“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邵警官比我们做子女的想得还细!”老人的女儿感激地说。

在邵奇看来,军营里“隐患不过夜”的规矩,到了社区照样管用,老人的平安就是最大的胜仗。

用方言讲反诈,给老人送上防骗“护身符”

在部队时,邵奇是教官;到了社区,他成了讲台上的“反诈讲师”。

“有人说能帮您‘投资养老’,那多半是糊弄您!”每月一次,他都会在社区活动室组织老年人反诈宣讲,台下坐满了戴老花镜的大爷大妈。他用地道的武汉话、最通俗的案例,把“高利诱骗”“假冒亲属”这些常见骗局讲得活灵活现,还配上顺口溜:“验证码是护身符,打死不说记清楚!”

“您看这手册上的‘六不原则’,记不住没关系,想不明白就打我卡上的电话!”他边发《防骗手册》边叮嘱,手册上的漫画一目了然,老人们翻着就笑了:“小邵讲得不啰嗦,都是我们听得懂的,记得住的。”现场50多位老人不仅学会了辨骗招,还都装上了国家反诈APP。

从军营里的“情报分析”到社区里的“反诈宣讲”,邵奇把军人的细致用到了守护老人“钱袋子”上,他说:“守住他们的积蓄,就是守住晚年的幸福。”

当“贴心向导”,陪失智婆婆找到“回家路”

在派出所门口,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坐在台阶上,静静等着“穿警服的儿子”。她是周婆婆,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常年独居,记性差,经常走失。可每次,她都能准确找到派出所。

几年前的一个深夜,邵奇在辖区巡逻时,发现瑟瑟发抖的周婆婆。他把她带回所里,一边递上热茶,一边核查身份信息并联系家属。后来,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她一次”,老人像是认准了他,迷路了不找别人,径直走到派出所,乖乖坐在门口等邵奇。“婆婆,我送您回家,下次出门跟家里人说一声啊。”他每次都耐心陪着,直到家属赶来才放心。有居民打趣说:“邵警官成了婆婆的‘专属导航’。”

从军营里的“紧急救援”到社区里的“温情守护”,邵奇把军人的担当化作了对老人的牵挂,他常说:“老人就像自家长辈一样,多照看一点,心里才踏实。”

八一感言:军魂不改,警心为民

今年是邵奇从警的第十年,也是他离开军营的第十年。

从“军营教官”到“社区民警”,从训练场到街头巷尾,邵奇用军人的担当和警察的忠诚,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他常说:“虽然制服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没变。”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