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法院:深耕基层“支点”,撬动治理新篇
2025-08-14 10:24: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杨新辉

在武汉蔡甸经济开发区这片发展热土上,蔡甸法院奓山法庭如同一个坚实的法治“支点”,精准嵌入基层治理网络。法庭干警的身影活跃在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稻浪翻滚的田野间、居民聚集的院落里,将司法服务精准送达到发展一线、群众身边,用实际行动勾勒出服务大局、保障民生、助推善治的生动图景。

延伸触角,让司法服务扎根一线

筑牢前沿阵地,方能行稳致远。蔡甸法院奓山法庭主动求变,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变“坐堂问案”为“上门服务”。在中德国际产业园等核心区域设立“法官工作室”与“法治共建站”,构建起“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室”双轨并行的服务模式。

“真没想到,法官把法庭直接开到了我们厂里,半天就解开了死结!”某科技公司的负责人看着刚签好的调解协议,长舒一口气。此前,公司因拖欠租金被出租方“锁门扣货”,价值不菲的产品设备被封,资金链濒临断裂。看似无解的僵局,在法官踏入厂房办公室时迎来转机。法官不拘泥于传统庭审形式,果断启动巡回审判程序,现场引导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分期付款,分批归还设备,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这“送上门”的庭审,价值远不止于解决个案。法官趁热打铁,结合此案为闻讯赶来的园区企业代表上了一堂生动的“民法典租赁课”,“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理念在此得到生动实践。法官们还化身“法治医生”,带着涵盖企业管理、合同、用工等5大类24项指标的《法治体检企业自测表》深入一线。根据“绿黄红”三色风险标签,开出定制“药方”:高风险企业直击症结出具司法建议,中风险企业预警提示列出风险清单,低风险企业现场指导加固防线。

汇聚合力,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蔡甸法院奓山法庭积极汇聚各方力量,将解纷的“加法”做成了实质化解的“乘法”,努力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蔡甸法院与区工商联、商会、建筑行业协会等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精心打造专业“专家库”和实用“案例库”。面对专业性强的股权转让、建设工程等纠纷,“专家热线”一键联通,行业精英化身“智囊团”,有效攻克专业壁垒。

面对基层常见的“小案”“难案”,奓山法庭联合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织密治理网络。土地承包积怨多年?法官与村干部共踏田埂、共话乡情,巧用“地上物抵扣承包费”方案化解矛盾。邻里纠纷引发冲突?法官与调解员“背对背”析法、“面对面”讲情,以“让他三尺”的豁达促成赔偿,重续邻里温情。

在涉企纠纷处理上,奓山法庭同样注重倾听多方声音,平衡保护与救治。对于资金链紧张的被执行企业,通过组织召开涉企影响评估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工商联参与,促成变更保全标的物方案,避免“办垮一个企业”。同时,通过《自动履行告知书》和动态跟踪机制,引导企业自动履行,修复企业商业信用。

聚焦价值,以专业审判传递司法温度

司法的高度在于核心价值的彰显。蔡甸法院奓山法庭在深耕细作中不断精进,聚焦公平效率、民生冷暖、法治信仰,努力擦亮司法品牌,让法治成为辖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和最可靠的保障。

用专业审判厘清边界,用司法温度回应关切。77岁老农因水稻减产向种子公司索赔,法官携农业专家实地踏勘农田,向老农释明产量受气候、技术等多重影响,同时也促使公司认识到自身在种子进货查验、保存管理上的疏漏及法律风险。最终调解成功,企业当场赔付2万元,既护住了老人的“血汗钱”,也稳住了企业规范经营的“农业芯片”。

另一起男子酒后不听劝阻垂钓溺亡案件,家属诉至法院索赔。法官严谨审理,精准厘清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边界,依法认定死者承担主要责任,经营者负次要责任。在充分释法明理的基础上,双方对判决结果均表示认可,在法院主持下就赔偿金额达成和解并履行完毕。这份判决,不仅明确了责任,更传递了法律的尺度与温度。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法徽所映,皆为守护。这支扎根一线的法庭队伍,正与产业发展的“红火”交相辉映。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程上步履不停、深耕不辍,为辖区经济腾飞与社会和谐注入更澎湃的司法动能。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