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聂春燕
自入驻武昌区综治中心以来,武昌法院锚定“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推动司法力量向基层延伸、向前端发力,既为矛盾纠纷化解注入法治动能,也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法治温度与实践成效。
融“枫桥”内核于基层治理,打造矛盾化解“前沿阵地”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是“枫桥经验”穿越时代的核心要义。武昌法院紧扣这一内核,打破司法服务“坐堂办案”传统模式,推动解纷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在区、街、社三级综治中心布局示范法庭与法官工作室,将司法资源精准输送至群众身边。这一举措不仅让居民“遇事找法”更便捷,更能主动排查、靠前化解潜在矛盾,实现从“终端裁判”向“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的深度转变,让群众在公正司法中收获满满获得感。
今年初,务工群众甲某因被拖欠劳务费,感到忧心忡忡到综治中心法官工作室求助,担心无法返乡过年。驻点法官当即行动,一上午内联系工程单位负责人到场,从释法明理到情理沟通,最终促成工程单位承诺3日内结清欠款,成功避免一起劳务冲突升级,成为“枫桥经验”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脚。
以“法治思想”为引领,锻造矛盾化解“专业力量”
武昌法院精选政治忠诚、业务精湛的法官团队驻点,他们既以专业素养精准适用法律,更注重情感沟通与心理疏导,让矛盾化解不止于“案结”,更求“事了人和”。
同时,法院主动联动公安、司法等部门,打出“协同服务拳”:为群众清晰指引不同纠纷的解决路径,针对复杂疑难问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探索创新调解方法,推动形成“问题共商、难题共解”的良性循环。在处理赡养纠纷时,法官既明确法律义务,更借家风教育唤醒亲情,引导子女主动履行赡养责任——这种“法治 + 德治”的调解模式,让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也让调解结果更具社会认同感。
靠多元共治+科技赋能,激活矛盾化解“智慧效能”
在综治中心的平台上,武昌法院积极推动多元共治与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为法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深化与行政机关、行业协会、调解组织等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定期组织对各级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进行法律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调解能力和水平,构建起“社会调解优先、司法最终保障”的工作格局。
另一方面,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调解效率和质量。依托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协同解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渠道。同时,充分利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智慧平台的升级优势,深入分析矛盾纠纷高发领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为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提供了精准预警和有力的司法辅助。多元共治与科技赋能的有机结合,不仅大幅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也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司法服务体验,让法治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真没想到不用来回跑,利用电话、网络平台就能解决问题,真是太好了!”今年7月,法院驻综治中心通过线上成功调解一起有关异地抚养费纠纷后,当事人王某在电话中激动地说。
武昌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继续坚守司法为民初心,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以更优司法服务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