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法院:以司法“筑巢引凤”,唤醒亿元厂房造血功能
2025-08-28 18:12: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郝丽萍 彭晓桐

“李法官,重整方案通过了,续签合同有希望了!”当承办法官收到管理人传来的消息时,武汉某系统公司厂区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正悄然焕发生机。从债务缠身、濒临倒闭,到如今机器重新运转,租金稳定回流,企业的重生让蔡甸这片工业区的“造血细胞”重新焕发活力。

租约难续,重整前路迷茫

武汉某系统公司成立于2012年,近年来,受行业周期波动及内部管理问题制约,公司陷入债务困境,已然资不抵债。厂区内,两大难题也悬在头顶:次承租人要求升级厂房,否则不再续约;而原定的租金标准也已脱离市场实际。双重压力下,企业现金流濒临断裂。

“我们这厂房位置不错,租金本是‘活水’,现在眼看就要断了!”公司老总愁容满面。

承办法官在初步审查时发现,其核心资产——稳定的厂房租赁业务仍是本地商业生态的重要环节。更关键的是,已有投资人表达兴趣,部分大债权人也点头支持尝试挽救。法律虽提供了重整可能,现实壁垒却非条文可轻易击穿。

府院联动,凿开坚冰一角

要让企业活,先得把“症结”摸清、把障碍扫清!2024年1月23日,蔡甸法院果断决定启动该区首例预重整转破产重整程序,破局之战正式打响。

府院联动,成为关键的“破冰锤”。税务部门与管理人共同梳理争议税种,逐条对照法规案例;人社部门依据与法院联合出台的《关于破产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的指导意见》精准核对职工债权,确保“工人血汗钱一分不差”;从房产信息查询到抵押登记核实,从税务处理到信访疏导,再到企业信用修复……多部门协同打通关节。正是这股合力,在错综复杂的债权迷宫中,初步理清了路径,为后续重整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投资人难觅,柳暗花明现生机

然而,最大的障碍横亘眼前——找到真正肯接盘、能盘活企业的投资人。

意向投资人前后来了六波,谈判桌上条件一个比一个苛刻。“厂房必须按我的标准改造好!”“现有租约条件太差,我没法接!”……

预重整进程眼看卡在临门一脚。承办法官与管理人紧急召集临时债权人会议,把困境摊开来讲,广泛征求意见。经过激烈讨论后形成破局方案:把重整投资人资格本身作为标的,精心拟定《竞拍方案》,最终在债权人会议上获得通过。

管理人团队随即化身“推销员”,在网络资产交易平台持续优化展示,多方联络潜在买家。2025年4月30日,第五次竞拍屏幕亮起——终于有人举牌!5月16日,武汉某投资公司以最高价成功摘牌。5月21日,《重整投资协议》在蔡甸法院见证下签署。重整资金如甘霖注入,目标直指清偿破产费用、共益债务及各类债权。

依据投资人方案制定的《重整计划草案》也经过了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结果令人欣慰:职工债权、税款债权、优先债权,实现了100%的全额清偿;普通债权清偿率也达到了30%。

重整,成功了!

厂房里的机器声,是最好的答卷

随着重整计划一步步落实,厂区恢复往日的繁忙,机器重新轰鸣,租金稳定流入,工人的工资有了着落,税款如期缴纳……这一切,都印证了当初的判断:厂房能造血,企业就有救活的根。

蔡甸首例“预重整转破产重整”的成功,不是冰冷的程序走过场。它是以法治与市场的“手术刀”,精准定位企业价值命脉;是府院联动拧成一股绳,合力搬开次承租人安置、投资人招募等“拦路虎”;更是通过公开透明的竞拍,让优质资本看到价值、敢于出手,最终实现资产盘活与债务化解,赋予困境企业新生。

破产审判的温度,就在于拒绝“一破了之”的简单粗暴。把冰冷的程序,变成资源重组的契机,让有价值的“病树”焕发新生机,稳住一方经济生态的根基。下一步,蔡甸法院将继续深化府院联动,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让更多“沉寂的厂房”响起希望的机器声,为蔡甸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司法动能。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