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女战士病房再唱《毕业歌》,她的青春比电影更热血
2025-09-02 11:03: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孙婷婷

通讯员 任建红 蔡逗逗 崔雨欣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8月26日,武汉市第一医院病房内,99岁的抗日老战士文询缓缓唱起这首《毕业歌》。抗日战争时期,她常常唱起这首歌;如今旋律再次响起,带她回到了曾经的战斗青春。

文询,原名闻立英,1926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下巴河望天湖畔。闻家是当地望族,据传为文天祥后人。著名爱国诗人、学者、革命烈士闻一多是她的堂伯父。1938年武汉沦陷,12岁的文询被迫辍学返回祖宅。在当时传统家庭环境的约束下,失学与前途未卜让她一度陷入苦闷。

这一时期,她受到七伯父闻允志和父亲闻振之的深刻影响。闻允志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留学日本,“九一八”事变后回国抗日;闻振之则从事地下工作。当时下巴河一带是敌我拉锯区域,闻家成为新四军的地下联络点。文询常在夜晚听父亲讲述抗日形势与延安的革命故事,逐渐接受进步思想。1940年,闻允志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战中牺牲。文询回忆道:“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后来走的路,就是他走的路。”

她与妹妹通过阅读《七七报》及其他革命书刊继续接触新思想,逐步成长为一名进步青年。文询表示:“那是一个全中国人民觉醒的年代,我是在战争中成长和受教育的。”

1944年,18岁的文询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她离家投身革命事业。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她在学校发起“黎春诗社”,团结青年学生宣传抗日、动员革命,并通过诗社搜集日军情报。她还参与文艺演出,深入村民家中宣传爱国思想和共产主义,组织群众晚间识字、白天抵抗侵略。

文询的丈夫彭其光同为革命工作者,1924年生于武汉,16岁参军,18岁入党,曾在多次战斗中负伤立功。解放武汉期间,他作出重要贡献。1948年,彭其光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社会部侦察科负责人,文询则担任材料科科员,参与整理《武汉调查》,为武汉解放与接管提供情报支持。

彭其光所在工作组搜集并汇总了大量军事信息,包括国民党军队的江防计划、驻军部署及特务潜伏情况。1949年5月,他接待了国民党第19兵团司令张轸派来的起义代表,并及时向上级汇报,最终推动张轸率部于金口起义,加速了武汉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文询任职于武汉市公安局,曾参与平反冤假错案一千余件。1980年10月,她调至武汉市司法局担任办公室主任。

如今文询已年近百岁,仍保持阅读习惯,每日读报。她提到自己常读政治、经济、文化类书籍,包括《资本论》《国家与革命》等。被问及幸福与否,她表示:“我一辈子把自己的事干好,就不会后悔。”关于长寿,她认为“心胸要宽大,能容得下海”,愿将苦难“化作一碗甜甜的蜜喝下去”。

她寄语年轻人:“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信念、革命道路不能忘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丢。”她吟诵了周恩来曾引用的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