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李庆
实习生 陈雨欣
八月的江夏区金口街道,暑气未消,南岸片区的田间地头透着丰收的期待。在湖北农发古唐鲜食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央厨房里,工人正将刚从南岸一村采收的包菜、萝卜进行分拣清洗,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蔬菜将经过标准化加工,成为数千份学生餐的新鲜食材。
这一幕,正是武汉公交集团参与国企联村行动的生动实践——从单纯采购物资的“输血”,到共建产业链的“造血”,再到激活市场活力的“活血”,一条国企资源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正在这里成形。
近年来,武汉公交集团针对南岸片区基本情况和现有资源,确定农副产品“订单式”种植销售的方向,形成稳定发展态势,带动南岸片区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破题:从单一采购到三方合资的探索
2021年,武汉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国资委启动“国企联村”行动,旨在通过国有企业的资源、管理和市场优势,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武汉公交集团作为第二批参与单位,按照党建引领、村企共建、因地制宜、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推动“国企联村”项目。
“最初我们以为,采购村里的农副产品当作员工福利,就是帮他们增收。”武汉公交集团经营管理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新闻记者,2023年,集团在南岸村采购了一批米、油、盐水鸭等物资,从长远角度来看,却发现效果未达预期。
“村民的产品缺乏标准化,品质参差不齐,而且单纯的采购只能解一时之需,不能形成长效机制。”这次尝试让团队意识到,“国企联村”的核心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要建立可持续的产业联结。
武汉公交集团负责人带队深入调研,最终选定南岸片区5个村中积极性最高的南岸一村,联合湖北农发古唐鲜食科技有限公司与村集体,共同成立武汉南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方携手探索农贸产品贸易、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路径。
当年11月,武汉南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股权设计特意让村集体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就是要让村民真正成为受益者。”南岸公司负责人张四九表示,新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合作从“短期帮扶”转向“长期共生”。
造血: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初成
古唐鲜食公司以团餐、学生餐、鲜食生产等为经营方向,在业内名气很大,拥有华中地区技术领先的鲜食中央厨房。南岸公司借助这一优势,迅速将村民的种植实行规模化培育。
新闻记者走进公司的中央厨房,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工作人员正有序在各个环节紧张作业。张四九介绍,这里每天为周边多所学校和单位供应1万多份学生餐,年需蔬菜超600吨。南岸一村的千余亩耕地,成了这片厨房的“菜篮子”。
“去年我们从村里采购了近200吨蔬菜,主要是包菜、萝卜、花菜等耐储存、适合团餐的品种。”张四九介绍,这些蔬菜经过抽检、清洗、切配后,直接进入烹饪环节,“村民种的菜新鲜,价格也实在,我们的采购成本降低了,村集体也能拿到分红。”
据介绍,2024年南岸公司实现纯利润31万元,按股权比例,南岸一村集体获得近10万元分红,这是村集体首次通过产业合作获得稳定收益,而此前村民主要靠零散种植或土地流转谋生。
产业联动还带动了村民就业,中央厨房开业初期,优先吸纳了20名南岸村村民从事洗菜、分拣等工作。“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上班按月拿钱,还能学技术。”留在厨房工作的村民王师傅说,他把土地流转后,又可以在这里安心上班。
蓝图:从订单农业到超级厨房的跃升
在南岸公司的规划图上,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勾勒。
据介绍,蔬菜将从“毛菜”升级为“净菜”,附加值明显提升。“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净菜加工环节交给南岸公司,并指导村民按标准种植,提高质量和产值。”张四九说,公司会提前下达采购清单,明确蔬菜的品种、规格和采收时间,村民根据订单调整种植结构,形成以销定产的良性循环。
“我们正在与南岸片区谋划专用基地,拟重点种植土豆、白菜等符合团餐需求的品种,并引入大棚种植技术破解季节性供应难题。”张四九介绍,古唐鲜食公司母公司湖北农发集团投资建设的超级中央厨房将于年底点火,预计日产5万份餐食,食材采购量将大大增加。届时,南岸村的蔬菜不仅供应本地学校,还将通过净菜加工配送至超市、企业食堂,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从单一采购到三方合资,从单一的农产品销售到全产业链布局,武汉公交集团的国企联村实践,正是武汉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的缩影。
“国企联村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市场理念和管理经验。”村民李师傅说,南岸片区的蔬菜有了标准,村民有了技能,村集体也有了持续收益。
秋日的阳光下,南岸片区的田间已有村民忙着平整土地。不远的超级厨房工地上,塔吊正有序作业。一个由多方共同编织的“富民网”,正在武汉南郊悄然成形,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