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李庆
通讯员 熊欢 陈雅岚
实习生 陈雨欣
17716亿元、18866亿元、20011亿元、21106亿元……
五年来,武汉爬坡过坎,克难奋进,经济实现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变化,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跃上一个千亿台阶,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10、中部城市第1,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9月10日,武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武汉市发改委负责人在会上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规模、增速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位。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迈向万亿级
近年来,武汉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武汉扎实推进东湖科学城建设,建成1家国家实验室,重组、新建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8家湖北实验室,建成和在建10个大科学装置,在闪存芯片、脑机接口、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等领域形成一批世界领先创新成果。2024年,全市荣获国家科技奖励19项、总数居全国城市第2,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
武汉加快构建“965”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65万家、实现三年翻番,集成电路、下一代信息网络等4个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迈向万亿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网络安全等产业蓬勃发展。
在数实融合方面,武汉数字经济跃升全国十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居中部城市之首。全市数字经济规上企业超2500家,经营主体达13.86万家,涌现多个分领域全国上市“第一股”。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50%,近三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推进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280个
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外贸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武汉大力实施双循环战略,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近年来,武汉加快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4个、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5家,大型商业网点总数超750个,限上商贸企业达到6709家、实现翻番。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从“十三五”期间的3.0%提升至“十四五”期间的8.8%。
武汉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力稳投资、“拿地即开工”等政策措施接续出台,重大项目储备库、流转库、实施库“532”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十四五”期间,推进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280个,预计累计完成投资3.38万亿元。
作为交通枢纽,一批重点项目加速开工,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投入试运行,合肥至武汉段加快建设。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建成投用,花湖机场新开12条国际货运航线,17条低空航线投入运营。中欧班列线路拓展至58条,辐射亚欧大陆40国120城,获批全国1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全部获批,成为首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省会城市,“全产业链”物流企业集群不断壮大,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455家,居全国首位。
会上介绍,目前,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制度创新成果获全国认可,武汉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建成运行。与世界五大洲64个国家125个城市缔结友好关系,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外贸实绩企业超4000家,三大综保区进出口规模超千亿元。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033.5亿元,年均增速为10.7%。
50余处历史建筑得到保护和活化利用
城市建设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提升城市能级。近年来,武汉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上破难攻坚,发展模式由大规模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变,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锚固“北峰、南泽、中都会”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城市“多中心、组团式”空间格局逐步完善,“5大城市组团—8个特色组团—13个重点镇—30个一般镇”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构建形成。
城市建设方面,武汉实施基础设施领域项目895个,“十四五”期间预计累计完成投资5510亿元,天河机场T2航站楼改造项目、汉南通用机场扩建工程建成投用,黄陂、江夏2个区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加快城市更新,“十四五”期间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464个,建成340个完整社区,延庆里等50余处历史建筑得到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建设国家级网络关键基础设施,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智算规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六。全国首个基于5G-A技术和50G-PON的“双万兆示范社区”在常青花园社区落地,获批全国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通过验收,武汉市获评全国IPv6优秀试点城市。
会上获悉,武汉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成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数字信息模型全域覆盖,率先建成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民生支出逐年增加,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8.8%,更多资源资金“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晋升全球首个人口过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
曾经烟囱林立的工业重镇,如今成为全球瞩目的湿地花城,武汉这座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城市,正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会上介绍,长江、汉江武汉段排污口治理全部完成,东湖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河湖,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持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武汉城区江段江豚现身40余次、近300头次。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成效显著,武汉成为全球首个人口过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
武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之以恒推动绿色转型,在全国首创长江跨区断面水质生态补偿考核评价机制,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为湿地保护立法,大气污染溯源监测分析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1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166个湖泊水质稳定向好,劣V类湖泊连续四年保持清零。
武汉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武昌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华中首个碳普惠运营平台推动建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5%。2024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较“十三五”末下降6.9%,“中碳登”碳市场成交量居全国首位。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