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叶文波
通讯员 饶文治 邓洲 江珊 张景新
实习生 陈雨欣 王怡琳 张可欣
前言:
一直以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武汉市洪山区蓬勃展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得有温度、有热度,给力又走心,为加快建设高能级大学之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即日起,洪山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洪山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新闻》推出“‘新声洪亮’文明实践在行动”系列宣传报道,相关稿件将在新闻全媒体平台、“洪山大学之城”微信公众号同步呈现。本期,我们走进珞南街道理工大东社区。
一缕药香弥漫,指尖轻触辨识百草;“柿柿如意”香囊在一针一线中逐渐成型;喜庆的红灯笼在巧手中翻飞扎起……今年上半年,在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道理工大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场浸润传统文化魅力的活动既丰富了居民生活,也拉近了邻里情。这一幕幕场景,正是该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持续推进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珞南街道理工大东社区积极整合周边高校资源、拓展服务内涵,构建起“多元矩阵全覆盖”的文明实践新格局,真正让文明实践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点亮了居民的幸福生活。
高校资源下沉,文明实践有力度更有温度
自2021年实践站成立以来,就明确了“服务社区、传承文明、创新实践、共建和谐”的宗旨,积极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对接,组建起一支支洋溢着青春活力、专业专注的志愿者队伍。
“同学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知识、新技能,更带来了朝气和温暖。”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在今年7月,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理响志愿服务队联合中南医院,利用暑期在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办爱心托管班,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问题。
托管班不仅看护,更重育人。志愿者们以“德”为底色,融“智体美劳”多维发展,设计了健康救护、心理游戏、科普工坊、诗歌写作等多元课程。在“重走长征路”情景模拟课上,孩子们化身“小红军”,用图标记下长征关键节点,聆听志愿者老师讲述革命故事;在“祖国旗帜在我心”手工课上,孩子们亲手制作国旗,举行模拟升旗仪式,让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外,社区还与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合作,共建“暖阳共享书屋”,将图书资源下沉至居民家门口,定期开展阅读指导、图书漂流、名家讲座等活动,打造“15分钟阅读圈”,让书香弥漫社区。
品牌活动引领,文化养老育新苗
文明实践既要解决居民实际需求,也要满足精神文化追求。理工大东社区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春节写春联、剪窗花、猜灯谜,端午包粽子比赛,中秋赏月晚会……这些活动早已成为社区居民翘首以盼的盛事。此外,实践站还持续推出文艺演出、书画展览、读书分享、非遗体验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今年6月,社区更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果然戏剧·一鸣堂等专业机构,举办“汉派相声艺术进校园”活动。二级演员张一天与青年相声演员搭档,为师生和居民带来了一场非遗文化盛宴。互动环节,大家围绕汉派相声的传承与发展热烈讨论,艺术家耐心解答,现场掌声不断。
“图书馆+社区”的模式,不仅拓展了文化服务的半径,更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推动“资源下沉、活动创新、志愿服务”三项计划,让高校文化资源惠及更多社区居民。
志愿服务暖人心,邻里互助成风尚
志愿服务是文明实践的重要一环。在理工大东社区,一支由高校学生、社区党员、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
他们定期探访空巢老人,帮助打扫卫生、陪伴聊天、检查身体,让老人感受家的温暖;开展义务维修服务,为居民解决家电、水电等生活难题;组织环保行动,宣传垃圾分类,参与社区清洁,引导居民共建美丽家园。
今年每个季度开展一次“零距离为民服务”便民活动,把磨刀、理发、缝纫、补鞋、义诊等贴心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社区把服务送到我们身边,实实在在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的难题!”刚补完鞋、理完发的张阿姨笑着说。快90岁的杨爷爷也在义诊摊位前完成了视力检查,连连称赞:“太方便了!”
通过制度化的合作机制,高校的人才、知识、技术、文化资源持续注入社区,社区的实践场景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服务社会、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这种双向赋能、互惠共赢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也增强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更让居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生活在家门口,就是幸福”。
理工大东社区党委书记向阳表示,未来社区将继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进一步拓宽校地合作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社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