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邓健文 夏丹
9月15日,在武汉市蔡甸区报名的应征青年林书楷和杨肖博被正式批准入伍,他们用青春续写上一辈的“参军报国”情怀,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传承故事。
父亲叮嘱儿子在部队好好干
“我从小听着军号声长大,迷彩绿是我生命中最熟悉的颜色。”林书楷的话语中透着对军营的向往。他的家庭是典型的军人世家:爷爷曾是一名军人,父亲林旭也将青春献给了橄榄绿——1993年考入军校后,他在部队服役26年,2019年转业至江西南昌边防检查站工作,从警期间两次荣立三等功,获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并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爷爷和爸爸的军功章是家里最珍贵的传家宝。”林书楷回忆,小学时每个寒暑假,他都会到父亲所在部队的家属院。清晨的出操号、整齐的队列训练、傍晚的政治学习……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他心中埋下种子。父亲林旭虽因工作繁忙和家庭聚少离多,却总在电话中叮嘱他:“男孩子若有机会,一定要去部队磨砺自己,把自己锻造成顶天立地的英雄。”父亲的荣誉勋章是他无形的榜样力量。
今年6月,从武汉商学院毕业后,林书楷第一时间在蔡甸区征兵办报名。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役前教育以及层层考核筛选,他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顺利通过选拔,成为今年蔡甸区秋季批准入伍的大学生士兵之一。
“穿上军装,我就能像爷爷和爸爸一样,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收到自己正式被批准入伍的通知,林书楷激动地说。
“孩子能顺利入伍,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前来送行的林旭说道:“去了部队一定要好好干!”父子俩相互敬礼,两代军人的信仰在这一刻完成接力。
他想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优秀军人
“我想成为像爸爸那样的军人。”这是杨肖博从小到大最常说的话。在他的书桌上,摆着一个相框,里面是父亲穿军装的照片。“爸爸总说,军人是最光荣的职业。他经常给我讲军旅故事,让我从小就对军营生活充满向往。”
今年53岁的杨光,是蔡甸区蔡甸街马号社区居民眼中亲切的“杨书记”,也是儿子杨肖博心中的“最帅军人”。1991年,19岁的杨光怀揣报国之志走进军营,成为陆军某部的一名战士。在军旅生涯中,杨光多次参加抢险救灾、野外驻训等重大任务,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

2002年,从部队退役返乡后,杨光成为蔡甸街道马号社区的基层工作者。“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他牵头组建了马号社区“军徽闪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在辖区内开展关爱帮扶、平安巡逻、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
另外,杨光自己已坚持无偿献血20年,还经常鼓励家人参加献血行动。2022年,杨肖博在父亲的陪伴下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无偿献血。“那天爸爸拍着我的肩膀说‘儿子长大了,也能为社会做贡献了’,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从那时至今,每年寒暑假回家后,杨肖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献血站献血,截至目前,他已累计献血24次,献血量达9000毫升。
今年6月,从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毕业的杨肖博,在蔡甸街道武装部报名参军。为了通过征兵体检,他坚持每天晨跑,以增强自己的体质。
杨肖博说:“去了部队后,我一定刻苦训练,勇毅前行,让自己早日成长为合格军人。”
杨光得知儿子杨肖博被批准入伍的喜讯后,欣慰地说:“我告诉他,到了部队要听指挥、肯吃苦,为咱蔡甸人争光。”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