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大学的老师们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沙湖学府选房确认书,这是武昌区正在推进的湖北大学危旧改项目,老楼的重生将解决湖北大学老职工住房困难,并为学校未来发展人才储备用房。
需要重生的不仅是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设施老化、功能落后的老房子也严重影响了居住体验,爬三层要歇一歇、下雨天一脚泥、厕所淤堵和下水道反味,这些日常的居住困境,严重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而随着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住房存量时代已至,据住建部相关数据,预计至2040年前后我国城镇既有房屋中建成年份超30年的将达到80%,其中30%存在功能设施老化缺失问题。可见老房子亟需存量提质,破茧重生。
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加快建设完整社区,完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为无数老房子指明了破茧重生的方向。
浙江、湖北等地都在纷纷探索和实践。杭州浙工新村改造项目走在前列,548户居民自筹4.7亿元,遵循“业主主导、政府支持、专业协作”的三方共促机制,从政府出资到居民自筹,将13幢危旧楼整合重建成7幢小高层,居住品质大大提升,探索了居民深度参与、资金共担的可持续更新路径。武昌小刘家湾项目积极试点,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营、多方参与、社会治理”的运作模式,多元汇聚民意民智,2986户居民通过“点单式”服务确定29个微更新项目,分类推进,分批呈现可推广的更新样板,打造宜学、宜创、宜养的全龄友好社区,展现了通过精准微更新实现社区功能完善与活力再生的有效模式。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不管是老旧住房的自主更新,还是完整社区的存量提质,都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城市更新从来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堆砌,而是充满温度的民生工程。从大拆大建到微更新,留住的不仅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更是居民对家园的情感寄托;从“有房住”到“住好房”,改善的不仅是居住环境,更是居民的幸福指数;从大包大揽到共建共享,构建的不仅是城市更新新模式,更是城市治理的多元协同机制。当然,老房子重生之路注定充满波折,面对资金筹集难、居民分歧多、规划调整难这重重挑战,唯有政府、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协作,才能让老房子重生之路行稳致远。
站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老房子的“破茧重生”既是民生所向,也是发展所需。当更多老房子告别困境迎来新生;当更多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城市才能面子更靓、里子更实。(周荔)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