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夫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地招商引资的竞争日趋激烈。招商引资早已不是简单地拼政策、拼地价、拼税收优惠,而是一场关于人才、技术与服务的综合较量。越来越多的成功实践表明,招商引资的核心不再是“招项目”,而是“招人才”,那些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往往深谙以“人”为核心来谋划布局。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从“引得进”到“留得住”再到“发展好”的良性循环。
人才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从“招项目”到“招人才”的战略转身
从长远看,一个地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非短期资本投入,而是持续创新的能力,而这背后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和领先技术的支撑。招商引资应跳出“重资产、轻人力”的思维定式,把目光聚焦于能带来技术和创新驱动的“人”。杭州在引进阿里巴巴后,吸引了数万名互联网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和产品经理汇聚于此,带动了整个城市数字经济的崛起。杭州顺势而为,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苏州同样深谙此道,通过“十个一”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机制、人才举荐积分制等人才招引机制,集聚了超200家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近900家瞪羚企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创新格局。
营商环境优化:从“被动服务”到“精准滴灌”的范式革新
招商引资的对象是“商人”,他们最关心的是企业能否高效运营、成本是否可控、发展是否有保障。因此,招商工作必须精准对接企业的实际经营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针对性服务。2019年,某新加坡企业在苏州投资时,面临审批流程复杂、跨部门协调困难等问题。当地政府迅速启动“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并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仅用3个月便完成常规需半年以上的审批流程。这种“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精细化服务,极大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更值得关注的是制度创新带来的“化学反应”。杭州推行的“免证园区”数字化改革,让企业上市所需的11个部门电子证明在线获取,办理时间从50多天压缩至10个工作日。这些经验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对企业具体诉求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解决中。只有真正站在“商人”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赢得信任,实现共赢。
生活保障升级:从“短期留人”到“长期留心”的生态构建
人才引进来,如何留下来?这考验着城市的软实力,不仅要为人才的扎根提供工作的舞台,还需要给予生活的温度。杭州在2024年推出“人才新政27条”,将租房补贴覆盖范围扩大至35周岁以下非全日制研究生,市级租房补贴提高至2500元/月,最长可领5年。武汉也在2020年就推出了“人才安居工程”,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子女优先入学、配偶就业协助等一揽子生活保障政策,有效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使武汉连续多年成为新一线城市中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是对人才需求的深度洞察——当住房、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被解除后,人才自然会将“短期停留”变为“长期扎根”。
招商引资的本质是经营人才生态。真正将“以人为本”融入招商全链条,才能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项技术、培育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的链式反应。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竞争中,唯有始终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责编:摄影网